Sunday, July 29, 2012

Fifty Shades of Grey 的臨床效應



有報章報導 Fifty Shades of Grey 在英語出版界中,是自 Harry Potter 以來最熱賣的小說,用語可能有點誇張,但對初試啼聲的 E.L. James 來說,已出版超過三千萬冊,印書如印銀紙已是不爭之實。

作為性愛小說 (Erotica) 而能成為暢銷書是項異數,而這部性愛文學更打響性虐待 (BDSM) 為主體的,那就更惹人遐思。看了報章介紹,然后再到 Amazon (夠普羅口味)上查究,發現此小說銷路與評價背道而馳,有一 Feedback 更怀疑作者是個少女作家,指其思路與結構皆什幼嫩。原來想趁熱鬧找來一看的衝動都冷卻了。

過了幾星期,發現女兒書桌也有一本,她說她高考高級英文班上每人都在看。 BDSM  竟然在少女群中也熱起來,成為另類的 Harry Potter, Twilight 和 Hunger Game。於是我決定要看過究竟,沒有太大冀望,只希望能了解此社會現象。


E.L. James 原來參與了一個為 Twilight 小說「續尾」的網上活動,但因為其內容涉及太多性愛描寫,最終被摒於門外。她將故事放在個人網頁上繼續發展,然后結集出書。沒名沒姓的處女作,起初只能靠口碑來廉價宣傳,它最初的名聲就靠「師奶」書會來建立,故有傳媒稱 50 Shades 為 Mum’s Porn.

若未看過小說,而發現此書的第一批「粉絲」竟然是師奶群,那就更令人費解。(西方)女性喜愛 Soft Porn 由來已久,看看英美報紙店內的廉價愛情小說,由赤裸上身的 Fabio (或相似者) 為封面男角的,總有幾埸男女主角纏綿的大膽描寫。有心理學說認為,女性最敏感的性器官是................不是下面,而是上面的腦部,所以,單是閱讀天花亂墜的 Soft Porn,可能已比和枕畔不懂溫柔的男人實戰要刺激。但涉及 bondage/discipline, dominance/submission, sadism/masochism 這種有點「偏門」的性愛也變成主流?

急急地熬過了五百多頁的50 Shades,發現它與一般的方程式愛情小說其實分別並不太大。女主角 Anastasia Steele 是剛大學英文系畢業,廿一歲但並未曾有過男朋友的處女。男主角 Christian Grey 是「希臘神像」式的美男子,是隨便走進快餐廳,女待應也看得目瞪口呆那種。年輕而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駕直升機,開 Audi 開蓬跑車,Ipod 裏是歌劇 曲目,家中名畫滿牆,彈得一手傷感的古典鋼琴,還有〝Impressive lenght〞的器官。這顯然就是硬堆砌,好萊塢標準的「萬人迷」。對女主角來說,唯一的缺點就是其 BDSM 的偏好。

Ana 發瘋地迷上了 Christian,但他的癖好卻令她遲疑。Christian 一方面與 Ana 開始「單純」的 Vanilla Sex ,然后開出「菜單」商討雙方接受/滿意的項目。另方面,由於 Christian 性經驗豐富而且性愛花樣百出,每次交手 Ana 都有美俚所云 F*** your brain out 的瘋狂。

全書的發展只有兩個方向,Christian 太沉醉於 Ana,他的 BDSM 底線只得步步妥協、后退。Ana 也在瘋狂的性愛中不能自拔,但同時更想得到 Christian 的「心」而進退為艱。她也想追尋 Christian 黑暗童年,釀成他特殊癖好的原因。這就有點像港產電影常用的純情玉女碰上黑道浪子的橋段。

首次寫小說,James 採用了看來不太討好的題材,是項頗大膽的嘗試。但其實她的性虐待也不至太 Over the top。Christian 的合約裏指明安全第一,不會傷身,不涉及血和排泄物,有忍受極限時的警告信號等。Christian 表明其特殊安排,除了要滿足其 Dominance 的心理,最重要是增進雙方的性趣。在循循善誘和小試牛刀的過程中,Christian 只用了 Bondage,蒙眼,鐵彈和輕度鞭打等「可接受」手法 (好萊塢的艷情片早有涉足),而單純的 Ana, 肉體上也的確魂飛九天。

如果「師奶」們樂於接受這種「入門式」的 BDSM,這可能証明了今天社會的性觀念又進了一步:性行為由偷摸不見得光的事;變成了人之常情,可以公開討論的題目;再變成「高呼」人人應有性愛享樂,有追求更高的高潮的權利。

Ana 是英文系畢業生,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是她心儀的小說。 Christian 最初送了古本初版 Tess 給 Ana 時,附有紙條一張,寫上小說內的一段:

Why didn’t you tell me there was danger? Why didn’t you warn me?
Ladies know what to guard against, because they read novels that tell them of these tricks...

這是Tess 知道 Alec  d'Urbervilles 對他心有不軋時質問她母親的對白。

這又令我想起中國古時女兒出閣,相傳母親會在衣箱底,藏上春宮畫以作「臨床指引」。James 可能以此引言暗藏主旨:男人在性/愛態度上有五十層複雜的灰黯深度,她的小說就有古代中國母親「臨床指引」的功用。若此,我也同意此書有其一定社會功能。讓「入世未深」的女士,嘗試明白部份男性愛蹲在電腦螢幕前看AV 的心理。

在摸清了這五十多層性格后,James 顯然很享受她的婚姻生活,好可能更是 dominance/submission 的關係。她把此小說獻給丈夫說:For Nial--The master of my universe。

Amazon 目前統計給 50 Shades 三顆星,我最多只能給一顆半(情節枯燥緩慢,心理描寫文字重複,太方程式故事)。小說最后急急收埸,且並非流行小說常有的 Happy ending,可能是留待「三部曲」的后兩集來交帶,但我已沒受虐的興趣去追蹤了。

噢,如果以「三級」角度看 50 Shades 是否有瞄頭?我沒有敏感的性器官生在頭頂,只能機械化去估計「師奶」為何喜歡它。以五十層男性角度看,在性愛 AV 充塞互聯网的今天,選擇浪漫沙龍,以至核突嘔心的 AV 易如反掌,實在沒有需要為小兒科的「三級」來閱讀一本差勁的小說。可能我年事已高,還記得年輕時閱讀 Penthouse 的 Forum 時,所得的興奮度更高。


Friday, July 27, 2012

Tint Of Shiraz


清宸前的小酒莊,濃霧浸釀著葡萄氣味。抽一口大氣有讓飄幌的感覺。

Saturday, July 7, 2012

《萬物生長》都賴那些年



                                          


看《萬物生長》很自然會聯想到較早前看過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內容上兩者都屬「自傳體」,講述中、大學時代年輕人的胡鬧、耍流氓、好飲、對性的好奇、困惑、對愛情的追尋、享受和迷茫。行文則「屎、尿、屁」毫不忌諱。

《萬物生長》、《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崔健的歌詞) 北京,北京被稱做「北京三部曲」。看了首部,期望著看下兩部的時間。


作者馮唐的出身也不太按理出牌:生于北京。協和醫科大学臨床醫学博士,婦科腫瘤專業,美国Emory 大學工商管理硕士。卻未曾當醫生。現居香港,曾就職于McKinsey & Co,自稱從事舊时被称为軍師、幕僚或師爺的工作。现为華潤集團戰略管理部總經理。自幼喜看武俠小說,然后到經史子集,中學寫過獲獎小說,今終成為知名作家。

和近日我讀到的中國流行作家相類,「萬物生長」有鍾情於市井語言的態度。主角秋水和他的一群大學宿舍壞蛋朋友,都是性器官經常掛在口上,印象中全書出現得最多的詞應該是:陽具。我不介意 (只是突然密集地看多了),我也經歷過那段年輕而 Testosterone 浪奔浪流的日子。五四時代郁達夫說「被窩里犯的罪惡」雖然含蓄,都是同一碼子事。馮唐愛拿性和嘔心來作樂,如:

厚朴刚洗完澡,糗在床铺里搓泥、铰脚趾甲。“嘿,你们发现没有,洗澡之前,你身上搓出来的泥是黑的。洗澡之后,搓出来的泥是灰的,如果使劲洗,多使几遍肥皂,搓出来的泥可以是白的。‘宝泉堂’男浴室看门的兼职搓澡,十块钱一位,搓出的泥一寸长,两头尖中间胖鼓鼓。奇怪,你们发现没有脚趾甲长得比手指甲慢。考你们一个人体解剖的题目。谁知道人身上味道最大的泥儿在哪吗?”厚朴对人体充满好奇,将来会是个好医生..........他总是得意自己是处男,具有神奇法力的。象腿泥、脚趾甲之类从他身上弄出来的东西也同童便一样,有功用的,比如治失眠、偏头痛、遗精、阳痿、早泄等等。

書的前半部有點東拉西扯,都是主角高中和初進大學時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嘩眾取寵的歪理論。不過由於作者文筆詼諧,旁徵博引醫學和歷史以及古籍,有點「才子文章」的影子,也博得一笑。及至過半,則集中和女朋友交往的「心/身路歷程」。

《那些年》你不需要知道台灣的黨禁、美麗島、和省籍之爭。所以是一部入門門檻相當低 (不表示水準低) 的愛情小說。看《萬物生長》則最好有點「新中國」的發展史底子。除了硬件的歷史,軟性的思潮亦然:

就象青年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政治家说,世界终究是我们的。我长到好大才明白,这完全是句废话,老人终究是要死的。而且,这世界到底是谁的,一点也不重要。我总结出一个鉴别骗子的简单方法: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知道如何不花钱、省钱、不费力气挣大钱,他一定是要骗你钱。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知道什么是世界本源、什么是你的前世和来生,他一定是要骗你的灵魂。如果有人问你,想不想知道世界到底是谁的、到底如何才算公平,他一定是要骗你十几年的生命。

淡淡的,幾十年蒼桑人世,在一句戲言中流過。

《萬物生長》書目跟文革口號「萬物生長靠太陽」沒直接聯系,我猜原意是反映「那些年」是所有人建基的歲月。

在我心智发育的黄金时代,我和我的女友互相学习彼此的身体,学习如何在一起。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过程。

下半部比較紮實地講述秋水跟女朋友的相交,很生活化、很坦白,有共同學習,相互照顧,當然不离性愛的嬉戲。一段在叢林中的繾綣,女友「屈膝示好」的描寫,可以很蓋括了《萬物生長》的筆触基調:大膽而不失文藝。

我女友的头发散开,浓密零乱,在我的腰间波涛翻滚。我象是站立在齐腰深的水中,波涛汹涌,我站立不稳。我透过散开头发的间隙,看到丁香树下洒落的月光和震落的点点丁香花,好象海底点点星火和游动的鱼。“把你的味道做成香水,多少钱我都买。”她的动作不停,她的声音断续。

女友最后提出分手,理由相當細緻感人 (唯盼我那時也有這種認知),當年的馮唐---秋水無法理解,故事結束在迷惘與失落之中。

若果那些年純愛情故事很適合拍攝電影,則《萬物生長》有很多醫學院解剖細節,在電影中可能不堪入目,比如宿友偷拿骨頭標本回家,邊吃邊溫習;又有考試時緊張踢破了盛滿人頭的大瓶,十幾個大小人頭彈跳滿地,福爾馬林藥水染濕了..........陽具。


Friday, June 15, 2012

「白雪烏鴉」:遲子建與唐德剛的「疫」





歐洲史中经常有提及瘟疫,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更殺去超過三分一人口。十五世西班牙寻金冒险家,又將病菌帶到南美洲,最后摧毀九成原居民!

虽有說黑死病源頭是蒙古人,但一直好奇,在中國史上又好像沒有這种毁灭性的瘟疫。當發現遲子建的小說「白雪烏鴉」是側寫东北哈尔滨百年前的鼠疫,就立意要看了。



從書的后記中看出作者对事件的迷恋程度。她詳細地收集了当時当地的資料,小至商品广告、马车价格、米市行情。最后更繪制地圖,將故事中小洋楼、各色教堂、客栈、饭馆、妓院、理发店、当铺、药房、鞋铺、糖果店等一一绘到圖上。嚴如 Tim Burton 電影的事前準備,在中文寫作中還是首次聽聞。

可是功夫是花了,卻並未增加書本的可讀性。最大缺點是人物眾多,每有新人出埸就有他詳細的身世歷史,書到中段,我還未搞清誰是主角,也忘記了不少誰跟誰的關係。每人有詳細的背景、生活,自然是「消耗」作者手頭上豐富史料的好方法。但因為人多書薄,那就不夠篇幅來交待人物的思想和感覺。

可能作者有從細瑣和紛亂中表現真實性的冀圖。可我就像 New kid in town,分不清東西南北,覺得因此而減弱了與角色的共鳴。到最后你發現村民的無知;官府的無能;和人間的無奈時,感覺都是相當的樣板。我讀小說不太多,近年所讀多屬歷史(背景)小說,是希望在哭、笑、痴之后,還增進多一點實在知識,在此「
白雪烏鴉」提供的實在不多。

描述中國的瘟疫,反而是我較早閱讀唐德刚的「毛澤東专政始末」,當中描述大躍進的部份時感叹云:

吾人幼年讀國史,從《綱鑑》、《通鑑》讀到「四史」,尤其是在《通鑑》各章節中,史不絕書的什麼某地某年某月「大饑」、「人相食」、「民易子而食」,又是什麼「大蝗」、「大疫」等等刻板式的記載,可說是一覽而過,頭腦裏印象毫無。想不到這種古史上的記載,在現代中國,有時竟能及身而見之。一旦親身體驗之後,再讀古書,往往就有驚心動魄的震撼了。

抗戰期間,筆者於一九三九年高中畢業之後,曾與同班同學三人結伴從湘西的永綏縣,步行往干城縣的所里鎮,參加全國各大學統一招生考試。循傳統的驛道,我們翻越崇山峻嶺南向走去。中途見路旁一木牌,上書「疫病地區,禁止通行」。但是我們這四個外省青年,不認得第二條路,加以年輕,又要趕路,我們就不顧一切的繼續前進,並進入一個有商鋪民居數十家的小鎮。時值盛夏,家家門窗都敞開著。我們竟然發現每家都有死人,有時且不只一個。有的還在半死的狀態中,痛苦的呻吟著。全鎮不見行人,簡直是個鬼城。我們四人大驚,乃加快步伐脫離了該鎮再南行十數里,進入另一熙熙攘攘的小鎮。我們在一小茶館裏探聽前一小鎮的情況,才知道是鼠疫流行。一旦發生,全鎮居民會死光。其中還有個「四口五屍」命案,多出的一個屍體,據說是前晚路過該鎮,借宿的客人。故事真令人毛骨悚然。這才使我體會到古史上所記載的所謂「大疫」的涵義。

治史家短短數言的回憶,我覺得其圖畫來得更具體。當然唐德刚要影射的是大躍進中的大飢荒。除了「大疫」,不如再多抄一段十分生動的「大蝗」,雖不什應題,但可讀性很高:

四年之後,我大學畢業了,又與安徽同鄉七八人,乘輪穿三峽至香溪(王昭君故鄉),「起坡」,再翻山越嶺。穿過河南省,走回安徽去「辦學」。一日清晨,我們正循一條筆直的河南公路步行前進時,忽見前面地平線有一陣煙霧。同行有經驗的路人齊聲說「蝗蟲,蝗蟲」。果然不久這陣蝗蟲竟向我們迎面飛來。始則是零星的先遣部隊,接著便是大批人馬,遮天蓋地而來。那時原是七月盛夏,河南大平原上驕陽似火。可是蝗蟲一來,頓時天昏地暗,日色無光。只見千萬個知了(蟬)大小的肥肥的蝗蟲,圓睜兩個大眼,瑟瑟有聲的撲面飛來,當飛至你面前一兩尺時,乃繞你而過,兩不相撞。那時我們手持竹杖,乃揮舞迎擊。可能由於氣流的關係,蝗蟲千萬,卻十打九空。偶然擊中,則把牠打得粉身碎骨,隊伍小亂。這隊蝗蟲似乎有個總司令。大軍前進之中,如碰到綠油油的農作物(我們所見到的是一片占地數畝的包穀田),總司令一聲令下,萬千小卒,頓時落下,只聽包穀田內一片瑟瑟之聲,群蟲爭食。十餘分鐘之後,似乎又是一聲令下,萬千小卒,立刻起飛,剩下的包穀園,只見斷壁頹垣,一片荒丘。乖乖,此情此景,真是不見不信。我記得蝗蟲起飛之後,還看見一位農村老大娘,手持一臉盆,坐地啼哭。她原先以為敲臉盆,可以嚇走蝗蟲,誰知蝗蟲根本沒有理她呢。

  「他們唱戲給螞蚱哥看,」她哭著向我們訴苦說,「俺叫她螞蚱爺,她還是要吃俺莊稼」……「大蝗,大蝗」,歷史書上的「大蝗」,不親眼看到,怎知是怎麼回事?

有興趣可翻閱我早前談過大躍進大飢荒的The Birth of a Zombie Nation


Monday, June 11, 2012

玩 Xbox 學歷史


俄軍攻抵柏林


我並沒有寫 Xbox review 的資格。原因是:

我一年才玩五至六個 games,是看書、電影、電視、騎單車、攝影、聽音樂后的選擇;而且我玩的是至少超過一年的「老」 game,因為同一產品最少有五成折扣,如選購二手的更是超值;

我打機水平很「入門」所以不玩 Online 以免羞人羞己,所以也沒有搶先機的必要。若要参加什麼比賽,肯定在首輪被淘汰。唏,但我自得其樂。

但還大膽討論 Xbox 遊戲,大概可在看 Mao’s Great Famine, 13 Bankers
和《黄禍》等的讀者面前強充專家。

刚好玩过 Modern Warfare 2 ,一進入Call of Duty-World at War 第一感覺是影像質素的驟降,這點對於搞點電腦影像玩意的我是有些 Turn Off。我明白這是較老的 Title,到完成整個遊戲后也了解到因為「故事」較長,自然畫面要作相應犧牲---也不算太差。到一「入戲」后,較次的畫面就自然被忽略了。

Modern Warfare 2是高科技武器滲透戰,是一條占士邦公式:沙漠、海底、冰山等 Exotic 背景,再加上琳瑯滿目的武器選擇各打一埸。作為 Eyes-Candy 的射擊遊戲當然過癮,但也與占士邦電影一樣,欠缺繞樑三日的回味。

World at War 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戰埸,一在太平洋的美日對壘;另一是蘇聯紅軍反攻納粹德國。看過電視 Miniseries “The Pacific” 的,會發現兩者不單戰爭埸面、兵器、什至中段接連導言的平面動畫設計也很相近。不過遊戲的優點是可以參與,大殺日本鬼子。大和軍的地道死守,和同歸於盡的自殺式攻擊令玩者心驚肉跳。

我有興趣的是歐東的戰事。作為美國的文化商品 (遊戲、電影、小說),即使是主流的英語歷史書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正義之師,就只有英兵和渡洋而來的美軍。World at War 的歐戰竟然罕有地歌頌了紅軍的反納粹貢獻,為「普羅」歷史調動了平衡。

遊戲陳列的是勝利前的一剎,主要是兵臨 (柏林) 城下的巷戰。在槍林彈雨中不時配搭上俄式革命音樂、軍曲,而中埸引言中的 Graphic Design 也用上熱血沸騰的 Constructivism Style。Xbox 遊戲能給我如此深層感受的,目前僅此而矣。很欣賞遊戲監制的故事大方向,和極細心的「工筆」雕琢。大多數玩者而言根本不會在意,反而來些俄語口音可能令他們反感。

有監於此,遊戲的 Bonus 部份就主流得多了,是「日軍喪屍迷宮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東戰事什少被論及 (好可能正反雙方均非英語系世界),但那實是死人最多,戰況最慘烈戰埸。俄德雙方軍民死亡人數達 2700 萬!也是扭轉德軍實力的戰事。我聽過最好的資料是 Dan Carlin 的 Hardcore History Podcast。這是他個人的 Talk Show,題材由 Trojan War 以至希特勒,簡單英語務求童嫗能解。你可以到他的网頁或 Itune 下載,但那兒只有最近几輯。


歷史癖的好去處


他的 Ghost of the Ostfront 共四集,屬於精選,需要付費。由於歷史因素和軍事宣傳,俄德雙方都視對方不如狗,那將是你看過 、聽過最殘酷,最滅絕人性的戰爭埸面。最后一集俄軍反攻德國,他列為兒童不宜,除了軍事戰火,對平民的姦、殺、虐,中國人看后,他朝「自誇」南京大屠殺的慘烈時,也要大打折扣了。

然后再玩 World at War,自有另番風味(遊戲中的俄軍當然只有正義的一面)。


Tuesday, June 5, 2012

事後諸葛談 Facebook





在我的朋輩中我是第一個有 ADSL, 自組Media Center 連接電視機, 第一個玩 5.1 影院音響,Photoshop 從 V2 已開始在 Mac 機上使用,購物只用滑鼠和 Paypal,半年前收到 Hotmail 的祝賀電郵,感謝我開户已有十年。所以在數碼生活中也算是個先行者,亦有一定見識。

我是 Facebook 九億個使用者之一,我今天才說 Facebook 股票升不高,大家一定笑我事後諸葛。升不高是我預料之內,但跌破底價則有點意外。我當股票經紀時,老板一分析至今我仍覺得命中率相當高:新股跌穿底價的,翻身要望穿秋水。

今天當大明星落難,不少分析家都跳出來,指出 Facebook 的合理價格要比上市價低得多。我不會笑他們事後諸葛,因為「合理價格」很容易推算,任何初級理財人員只要拿到公司財務數據,再推算一下其市埸發展空间和潛力,Bingo,合理價格便跳出來了。倒是經過莊家漫長的「文火」吹噓,尖子股票的市埸價格能比合理價格炒高多少就天曉得了。况且,有能力在媒體上評股的,大概都有本事手持點 FB 股,內心不看好也希望能「割禾靑」賺點快錢,斷沒有喝倒采為自己荷包斗氣。再者若市埸發瘋,真的暴漲起來,事前唱反調豈不更丟人。

我這博誌也有廣告 Banners,但即使我有萬千讀者,若無人 Click 那些廣告,我也不能賺取半分。(Banners 的出現,我竟是提供了免費空间)。可能基於同樣道理,通用汽車要取銷 Facebook 的廣告。吃雲吞麵 (老外吃 Donut)都上載 Facebook 的人,有什么麼衝動要按 GM 的廣告。我女兒時刻查看 facebook,最著緊是多少人 Like 她的照片或說話,根本不會看到螢幕旁的廣告。至於沒廣告的手機版,就更令投資人苦惱。

任何東西在互聯網上突然竄紅的,英文潮語謂之 Turn Viral。 Kony 短片,紐約長跑酷男,自拍松鼠搶鏡頭等,我都是在 Viral 過后的新聞中才發現,也沒興趣重新追看。以年齡來算,我是 Baby Boomer 第二代,應該是購買力最強的其中一群,但我甚少使用 FB 和 Youtube;我看 Youtube 片,第一件事就是取銷廣告。看电視寧願看下載版也不看高清的現埸版,為的是避看廣告。年輕人有些看 Youtube 可能比看電視多,但 Google 重金買下 Youtube 多年,仍未能掌握如何盈利。用戶多未必直接傳譯成利潤高。

有天我上載了一張有 Photoshop 效果的照片上 FB,友人問是否 Instagram 的技術?我說 Instagram 的效果太初階了。他立刻指出,FB 用十億元收購它呢?是的,膚淺的我實在想不通大名鼎鼎的 Instagram 能如何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