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0, 2015

中國市長建設《大同》





多看我博文的朋友,都看過我不時寫的電影文字,多數是外語的。其實看一套母語中文的電影,若是水平可以的,得到的衝擊、感覺當然更强。只可惜,值得看的中文電影,一年下來,不及五套。很多時到網上「找」新片,翻不到兩頁,全是爛片,雖然「不用錢」也不想浪費時間。


看到即將來到的春節黃金檔期電影消息,幾部「超級大片」磨刀霍霍準備撕殺云云。對於我,它們可以省些力氣了。多少金錢,就花在這等垃圾上。不過,我明白,這就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My trash is other’s treasure。而且是個龎大的 others,上十億元的票房,證明我的觀點只是得啖笑。


發現《大同》,是在文藝新聞中,並非刋登流行爛片的網頁。是《大同》奪得了剛出爐的金馬最佳紀錄片獎。蓬勃的大陸網站,種子竟如鳳毛麟角,最後我要在 BBC 的紀錄片部門找到。《大同》的市場定位,尤其海外市場,其實相當尷尬。對國內政治不認識的,其實有相當學習、觀摩價值,但他們實在看如瞎子摸象。逢中必反的,當然難得他們的垂青。

影片由導演兼攝影師周浩,追蹤了大同前市長耿彥波達一年之久。故事主要講雄心勃勃的耿,要重建、新建、復修大同的古城古蹟,而牽涉到大量舊民房的拆卸,市民的大幅遷移。當然,任何一新政策,不論好壞,都有得益和失利的群體。中間,也夾雜著漁利的奸商,欺下瞞上的官僚。

在影片看到的市長,大致是個勤奮克已的公務員。晚上十時前不回家,早上五時前上班。害得老婆也不嫌在鏡頭前罵他找死。在一片貪官污吏的大陸新聞中,耿算是一股正能量。他也經常外訪工地,受影響居民,接見上訪投訢。因為政策未必討好,耿是住在軍營中。影片說這在國內非常普遍!(看來香港的暴民仍須努力)


很可惜,周浩的角度是來得太客觀了,他只展現到耿彥波執行自己大計時的一鼓作氣,但在未有第三者專家的分析,我們不知這古城計畫是短痛長勝,還是白象的擾民建設。在資料淡薄之下,耿可能是竭而不捨,也可能是執迷不悟。


但影片可貴之處,它仍然能反映出大陸奇詭的政治生活:


  • 市委書記在耿計劃未竟時,沒緣由地撤換了他,使大同在耿上任、下退後,多了三十億美元債務。
  • 市民在家門前上訪耿,部分可獲他大筆一揮,解決了層層官僚阻攔。
  • 耿猛說建古城是名垂千古,不是 GDP,由此而舉債數十億也獲(早期)支持。
  • 新市政府選舉,高層的全只有一人參選,全數投票,全數支持。
  • 耿市長被遷,支持的群眾下跪在市廳前請願。


所以,即使我們不知道應否支持耿市長,《大同》透視出的大陸政治生態也是極為吸引的。《大同》的原名叫《中國市長》,已是個貼切的名字,但若結合到中國傳統政治哲學中的小康與大同之治,思考的空間就頓然更加寬闊了。


光看電影本身,你不能為古城計劃下判斷。若有興趣可在網路上繼續追蹤耿彥波,他被換職為太原市長,不多久,又立下了建橋、修路、遷徙的鴻圖大計,又為市政府簽下數十億債務。


我並不熟悉大陸的紀錄片市場,和製作環境。但《大同》的製作水平實在粗糙,似乎是是一攝影師,一收音師的新聞片格局,若有燈光,也是「世界光」,很多鏡頭移動,連淘寶上幾百元的 steady shot handle 都欠奉。若說周浩是跟隨了主角長達一年,並非打游擊式的搶拍、偷拍,他實在有義務為觀眾在製作質素上多走一步。

#大同 #中國市長 #周浩 #金馬最佳紀錄片 #耿彥波

Tuesday, November 24, 2015

追蹤香港舊印象(攝影集)






離開香港超過二十五年,每次回訪都比上班還忙:探親、飲茶、飯局、旅行、代購。想做點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追思,都變成空想。直到最近終於有機會獨自上路,始能淺嚐。


因為少年時做過新聞工作,那時可說走遍香港的每寸土地,哪裡路標遷移了,差不多也逃不出我的法眼。但香港是個騎在高速列車上的城市,眨眼間已過了萬水千山。二十多年只浮光掠影地回顧過幾遍,追不上的變化令人氣屢。


新的金璧輝煌購物中心;多缐高速公路、隧道;維多利亞港變窄了,蒼海、桑田都變成了商廈,使我有客從何處來的感受。但不打緊,老人家只愛尋舊跡。當年的巴士、小巴綫大致還走着同樣的街道。電車、天星輪五十年不變。少年時留下最多足印的區域,佈景可能有些變化,但慶幸神髓還在。


標誌著成長的,可能是夜生活。不是聲色玉香,是拼棄了父母帶領,獨自或和伙伴走進充滿著神秘、市井、罪惡和誘惑的夜色街頭。霓虹燈是夜生活的標簽,由街左橫跨到街右,鬥大、鬥光的是霸氣還是生命力?《旺角卡門》很不錯,將粗鄙與市井浪漫化,攝影上,連廉價光管也不用怎麼調整色溫。


尖沙咀紀錄了多少愛情、事業的始與終。望著暮色,細説盡幼稚的夢想;淚眼中看著伊人步遠。又或者,我在「五支旗桿」下,第一次見到當年在波地上耍野的他,穿上了上班族熨貼的制服。在香港不存在深秋立樓頭,但新建的摩天大樓,變窄了的海港,絲毫不減我迎風望海的興致,腦袋在快速捜畫時有點疲累。


曾經是殖民統治地標的是半島酒店。雖然沒有華人與狗的告示,但年幼時父親拖手走過門外,總有高若天庭的感覺。然後社會富裕了,上大學時急於要扮演成年人,不時會到大酒店喝咖啡。今天,故人西辭半島樓,對仍未有參拜過的天庭,倒已經沒有半點遺憾。


英人推行「奴化教育」,我中了毒,對英式美學情有獨鍾。石灰白的十八世紀建築,飄搖著懶洋洋的棕梠,幻想戴著白底黑絲帶草帽的殖民官,在蟬叫下享受著亞細亞女傭奉上的鍚蘭茶。


榕樹頭有興致的地方,不是因為要保育、保旅遊業而企業化管理個體戶,也不是在廟街頭増建了「唐人街」式的牌坊,而是坐滿吸吮著廉價香煙,架起了二郎腿的麻甩阿伯。不明白那麼多年後,還有大批健在。可能當年能倖存於菓欄血拼的,都賺凸了天年。附近相命先生應該看懂他們的三世書。油麻地戲院上演的不再吸引麻甩阿伯,好讓他們有更空閒光陰呆在那兒,像那地老天荒的天后古廟。


旺角
旺角
旺角
海運大廈天台
舊水警總部
半島酒店
四坊街天后廟
油麻地果欄
油麻地學院
榕樹頭



(我相信大圖片的感染力,擊點照片可以放大。)





Tuesday, November 17, 2015

偷情經濟與網絡五毛



前陣子因家庭及工作上皆有點煩擾,沒有心情去寫東西,令粉絲空等。我寫作很慢,是苦吟推敲,沒有倚馬可待的才華。


既然收筆前寫色情,再執筆不如寫偷情。偷情的最熱鬧新聞(雖然已凋冷了一點),莫如偷情網 Ashley Madison(AM) 客戶資料外泄,搞到名人、高官、什至芸芸偷吃者人心惶惶。


要說偷情,首先要強調一下立場。既然要偷,那就不是單身者的普通交友,或是到酒吧尋一亱的歡愉。那人必在一固有關係之中。偷情的理直氣壯與否,我認為那只是兩伙伴間的私人協議,與道德無什關係。《第二性》的作者 Simone de Beauvoir 與存在主義祖師男友沙特 Sartre 就嘗試過開放式關係,各自搵食,也有 de Beauvoir 找到閏中密友,然後過戶到沙特。偷情,是一個尊重承諾與否的問題。


只不過,如果你是教徒。情況就更複雜些。根據舊約聖經中摩西的律例,通姦/偷情是死罪。那可能是最普及的死罪,你走在街上碰到的行人,可能有三分一都是 dead men walking。當然,不只是 man,每個死罪男人的床上,都有一個死罪女人。那就轉臺到新約聖經吧。耶穌對著想擲石女通姦者的群眾說,由沒罪的人投第一塊石,眾人皆散。通姦從此根據普通法精神,廢除了死刑。


至於 AM 資料外泄,又反映出不少網上公司聘用槍手(我們的同胞稱之為五毛)的低劣行為。新聞傳出後,我才突然想起來,我也是 AM 的登記用戶,但那是幾年前的事,事後也忘記了。那時剛在網上看到這新玩意,為了要了解一下,就免費登記了。連照片也沒有上載,個人資料除性別、年歲外,一點背景、喜好也沒有填寫。怎知幾天後,郵箱內竟塞滿了不少愛慕者要求通訊的貼子。年少時被女性不屑一顧的我,到年過半百,竟一夜間成了再世潘安,搶手度接近碧咸。


要知道,登記成用戶是免費,但與其他心儀對象交通,就要買票了。 於是,AM 就要僱用偷情五毛來勾引你……的錢包。也等於在此非常流行的房子拍賣,地產代理會聘用「鬼魅投標手」來造勢。雖是違法,但依舊活躍。AM 外泄新聞越揭越臭,由原來保密失誤,到五毛誘客,那是我早就領會到的。然後又有 Amazon 指控部分商戶自製五星評語。所謂逢商必奸,誠然。


偷情網用戶的我,後來因為實在引來太多「狂蜂浪蝶」,我也只能將郵件全歸入 spam 換來清靜(要 Like 的戶口卻又沒有多少Like。)到最後就忘了我也是他們的用戶,外泄資料中有沒有我,倒也不在乎。


偷情網如何賺錢是我的好奇。有本錢的男子,在當今的開放社會,走到適當酒吧找個一夜情相信難道不高。只是又老、又醜、又窮、又不懂舌上蘭花的宅男,才有需要到網上尋出路。至於女士,俗語有謂「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重紗」。找終生伴侶當然不易,找個短期性伴侶,又哪須上網(不知道她們有什麼優惠)。


懂得 club scene 的人,都知道會所不時會搞些 Lady's night,女士免費入場,就是要吸引真付錢的男士到場。會所內人頭湧湧,但至少一半是不付費的, 我之前猜想 AM 內至少一半都是受薪五毛。外泄前,AM 還在積極籌備英國上市,也看過財金網照搬他們的公關資料,說用戶如何多,偷情如何變成主流等等。事後,科技媒體 Gizmodo  記者調查,AM 男用戶約31M,女用戶僅5M。而開啓過郵件的女用戶不足1500 人。我的估計還是過分樂觀。「外泄」終於變成該公司上市的「早泄」。若 IPO 成功,入市的人肯定不懂男女事的心理學。


女性的心理我不太懂,但男士的 DNA 註定了要廣播種籽,那就是大自然的自然發展。不過在「文明」發展後,為了社會和諧,下一代的成長,和經濟因素,噢,當然還有至偉大的愛情,男女最好還是能夠長相斯守。但心理學家早就承認,偷情乃人之常情。更有性學專家表示,偷吃有助夫婦關係發展云。是耶非耶?矛盾是絕大多數人沒有 de Beauvoir 的能耐,一旦發現伴侶外面偷吃,關係隨時有破解的可能。


或者,比較理性的伴侶,要學習克林頓當年(1993)應付軍隊中同性戀的手法。因為軍隊不容許有同志,但憲法上又給予同性戀合法地位。在矛盾未解決前,就只能採取鴕鳥政策:Don't ask. Don't tell。



Monday, June 15, 2015

色情先鋒




我的成長年代,香港經濟未起飛,社會風氣更保守。「正經」電影中男女肌膚接觸甚少,要看大膽的接吻鏡頭,一定要看西片。忘記了看過什麼西片,每當男女主角咀對咀,我母親必說,「啲鬼真係肉酸。」偶而有裸背出現,必叫我轉頭不要看。


那個是互聯網未出現的年代,更不要比較免費色情電影充斥的今天。高小至初中充滿性好奇的年紀,得來的性知識只是同學間的以訛傳訛。有一時期,報章上談到同性戀,家中看的左派報紙,多數論者都說是世風日下,是歐美社會的墮落,才有這傷風敗德的事。


所以,所有不瞎羞的事,不道德的性行為,都是鬼佬才有的。我們中國人不要學。當然,在性好奇的驅動下,我很努力地追尋答案,真相漸漸地浮現了。求學的過程,除了不文雜誌和鹹濕小報,當中,也看過兩部中文古典淫書,《肉蒲團》和《紅樓夢》。


年代久遠了,小說情節大體都忘記了。雖有後來學者,強說《肉》具其社會意識,但我仍認為它只是小說家遊戲文章式的淫書。故事結局的因果報應,只是藉囗。書中雖然誨淫,但大體還是男性玩弄女性的老調。


直至近日看我第三本古典淫書《繡榻野史》,才發現今天色情錄像中的「荒誕古怪」性行為,早在明朝的淫書,就有領先性的描述。作者呂天成因為出身當朝才子,所以也有部分後人為書的社會價值貼金。


故事說一位有閒階級的秀才東門生,雖然已家有艷妻,仍因愛慕男色,招了位少年學生,閑來可到後庭溜躂。但有閒階級在玩厭了傳統性愛,就會發展出冒險精神。東門生後來拉線學生與妻子交合,自己則作璧上觀。後來學生吃了淫藥,百戰下壞了東妻身體。為求報復,東設計交上了學生的年輕寡母。怎知那母親竟是正宗的「姣婆守不了寡」,一經滋潤,竟戀上了東門生。從始,一對母子與一對夫妻共處同一屋簷下,2、3、4P 齊來大混戰,當中再穿插上了兩家的丫環,算是同場加映。


小說情節相當簡單,書也只是單薄的數十頁。但性行為的描寫卻很是仔細,除了陳腔濫調的「狂抽數百下」外,還有男女的口交,69 式叫「鸞顛鳳倒」,吞精,進前洞和後洞的不同準備事項,兩皇一后和 4P的不同玩法等。近年英文性媒體愛討論的 female ejaculation,中文似是沒有匹配詞語,於是借用了東洋的「潮吹」。追本溯源,原來在古典文學中,就很簡單的叫「陰精」。此在《繡》中有詳細的描述。學生愛嘗陰精,還用玉杯盛下享用。


當然,打從少年時自修性知識,加上成年後的身體力行,知道五花八門的性技巧和花招,在各民族社會中都是古已有之的事。但在感覺中,卻只存在於鬼子佬的色情錄像中(日本AV在後來居上)。看看《繡》的纖毫畢現,又充滿不平凡的性技巧,絕對不比任何 hard-core (四級)性錄像低。再創意一點,就到印度的性經 Kamasutra了,那是只有馬戲班的軟骨人才能享用板斧。


噢,《紅樓夢》是不是淫書,那當然見仁見智。《紅》沒有如《繡》般具體的「妖精打架」描寫,但春色滿園的亂倫則不遑多讓。「養小叔子」,老爺與媳婦的「扒灰」等都是平常不過。至於與婢女胡混更是家常便飯。賈府人等和其親族間的大混戰,也是部份紅學、紅迷愛拆解的誰是誰。賈寶玉的初次雲雨,便由襲人操刀,看得血氣方剛的我......


有趣的是,賈寶玉破身於十五、六歲,與文史家估計呂天成創作《繡》的年齡相若。,從《繡》的描寫,可知呂若非有豐富實戰經驗(不像我年輕時的問道於盲),不能如斯具體。相對地,賈寶玉(曹雪芹?)才是青頭兒第一遭。今天,襲人引誘未成年發生性行為,就是官非了。


Thursday, May 28, 2015

山狗*GoPro* 雜談





前陣子去了次單車旅行,原來考慮已久想買的運動錄影機 Action Cam,終於加速決定(請不要見笑只是山寨版的山狗)。相機在出發前兩天才送到。沒時間摸索,拍攝過程及後果都不甚滿意。


在旅途中有團友亦有近似設備,當然他的是正版 GoPro。他加裝了外置電池,一天五、六小時的全程,他都半刻鐘不漏地記錄了歷史。對我來說,爬山單車還有些高低跳躍,山高樹低的不同景象,公路車就只有長途漫漫,半小時前與半小時後的風光也相差無異。難道他回家會坐在電視前重看五小時?


聽到他有次對累得面色蒼白的同伴說,我們得在四十五分鐘內完成路程。我問,我們還有近兩小時呢,不用急。答,我的電池只餘三刻鐘。


相機友碰面,難免談談設備。我的是山寨版,他的差不多是最新、最高級版。說,待他們出 4K 版,我一定升級。我以不足四分一價錢,買來高清 1080,30 fps 已算相當滿意,若能有60 fps 來拍高速 action 則自然更佳。 有1080p ,然後在後期電腦穩定畫面效果後,可能剪裁小了畫面,最後輸出 720 ,仍是 Vimeo 和 Youtube 規格中的高清範圍內。


真要看1080 HD ,即使網速慢一點,也會起格和窒步。 4K 電視機亦如 3D一樣,噱頭高於一切,由於節目內容不夠,相信熱潮也只會曇花一現,未到高峯已劇終。4K 廣播級器材,用業餘技術來拍攝毫不激烈,沒有飛天躍河的業餘運動,也罷。 若攝影機有靈性,你去訪問它,它必說有被姦的感受。

昂貴的 4K 攝影機,還要有高速電腦來處理。在我四年老的 64 bit 電腦,render 兩分鐘,兩級 layers,幾個 transition 效果測試就消掉一晚了。市場在不停推出高級新產品,有餘階級就像吸毒者一樣,對「專業效果」這標語抗拒不了。當你買下 4K 器材,便發覺需要更多硬盤空間,更快晶片和 video card。廠商們都在等著你這頭肥羊。

雖然沒有飛天躍石,但有點「電影語言」和影像效果

前陣子在某流行攝影網看了一博文,說硬照攝影機其實10M像素已夠,即使印相至多大仍清晰無遺。飽受器材至上洗腦的讀者立即群起攻之。


對於周末拍友來說,照片最多是放在臉書上自豪一陣罷了,再熱情一點的,可能放在圖片網如 flickr 上,與同好者切磋一下,和苦候著姍姍來遲的 like。一年下來,若非你有嚴重自戀狂,有多少照片你會印出來掛在牆上。

想不到騎單車和攝影兩興趣可混在一起



有說,若要剪裁,10M 像素就很不夠了。我認為,除非你鍾情正方形,否則你要裁掉超過三分一畫面,那照片本已失敗了。是你走得不夠近,鏡頭選擇錯誤,或原先構圖思考不足 (新聞攝影除外。)裁放大的畫面,跟用長鏡,近攝鏡,或走近拍攝的,整個透視感都完全不同。不只是「放大了」的照片,是不同的照片。不過,時至今天,連入門的相機也差不多 20M 像素的時候,上面的爭論也算枉作小人了。


絕大部分攝影媒介,都靠器材商廣告生存,他們只能多作器材報導才能吸引廠商。那支超級鏡頭有大光圈,那相機一秒能拍多少片幅,A鏡比B鏡少了0.5% 某某偏差等等。 再者,談論某攝影師的思路,某圖輯反映的理念等,對普羅周末攝影者來說,等如票房毒藥。不如 lab test 的數據,白紙黑字,大家有共識,有如看股票報價。


曾有相機黨朋友,在自誇完他的器材如何專業後,又自嘲說,有時叫女伴替他自拍,女伴抱怨根本拿不穩那又大又重的機器。


從前玩攝影,按下快門後便可以抽口事後煙。然後多了電腦,可以玩 Photoshop,按快門只是走了半途。近一年,我轉了主力在 Lightroom, LR 再加 Raw,將攝影的樂趣大大提高。不過,在圖片網上,不時見到有攝影「本土派」,大肆評擊數碼黑房的不夠「純」攝影。我認為是,他們只肯花萬千金元去買專業器材,而推卸懶惰學習電腦技術的借口。

數碼修相從前可能只是個人的喜好,可最近的器材發展,已視電腦後期製作為生產線的最後單元。器材商為了降低鏡頭成本,在某焦距和某光圈範圍內,可能產生的影像質素較低,當你輸出 Jpeg 時,相機內軟件會自動為你改正了影像。當你輸出原汁原味的 Raw 時,可能會對差勁的圖像大吃一驚。你不領會原來廠商預期你會用 Lightroom 來撥亂反正。古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從今,不學數碼修相,你只是半途出家而矣。


Saturday, May 9, 2015

大數據與民調





香港近期的熱門詞彙之一,相信逃不過「民調」和「公投」。似乎在民主大旗之下,人多勝人少,收集了民間的數據,就能走向大同之治。

大概大家都忘記了,約一百年前,在「大數據」還未面世,馬克吐溫就已說謊言有三種:謊言,他媽的謊言,還有統計數據。

有關調查,統計,小弟早前已有博文言及。成長了一年,近日讀了半部有關大數據的書,又長多了丁點智慧。草草 keynote 補充一下。
***************************************
剛過的英國大選,雖然不在本人的雷達網上,只看標題,說結果與原先各項民調的結論大相逕庭。雖見工黨勢危,蘇格蘭選區大變天。但保守黨依然執掌足夠票數,不用 hung parliament 身份繼續執政。民調的指導性去了那裡?

若你信奉蘋果教, Steve Jobs 說過,「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若依賴市場調查,可能至今最品牌的手機仍是 Nokia,只是機身更薄更輕吧。那麼選民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
已經有不少有識之士,早已對香港大學民調的科學性質疑。後來再揭發其或涉黑金的指控。很有趣,在各方大打民意牌之時,大教授竟在自白身世之前,有顏面舉手自蔫做個「袋住先」的公投。對政改這嚴正的問題,三耙兩撥來網上公投?難以相信會出自象牙塔尖學者口中。


最教科書式的公投規格,要問題單一而清晰,做足充分全民的正、反意見教育,採取最公平而全面的投票等。看看蘇格蘭獨立的公投,籌備得如何周詳而漫長。口口聲聲推動民主的義士,連教育群眾的基本功夫都不尊重。大教授若不是以政治取代了學術準則,就可能是進入老人癡呆早期了。
**************************************
要了解民意,又不做民調,很多學者只能靠大學文憲中的行為心理學理論。可惜,這等理論研究,早已被嘲笑為 WEIRD: White,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Democratic。這是美國的例子,教授們要做研究,就最隨手地選上校園附近的大學生做研究對象。結果自然就有特定,最 Weird 的偏差。


同樣地,香港大學要做民調,即使問卷設計,以至執行訪問的工作人員 (相信是兼職大學生)主觀希望客觀行事,但他們心中的滾滾民主熱血,就不知不覺中帶他們走上了歪路。至於大教授一向心儀的「多快好省」網上投票,偏差就肯定更高了。
*******************************************
如果傳統民調失效,下一步可能只有問 Google 了。我是騎單車與攝影愛好者。因為我的 Google searches, 很自然在差不多任何我到訪的網頁,都有有關的 pop-up 廣告。有新聞說,英國一母親抗議,Google 比她還早知到其「未夠秤」女兒懷孕的消息。但這都是太原始的網上數據應用。隨著更精細的分析,更複雜的 algorithm,你的網搜、like、連結朋友、購物、音樂、電影、作者喜好,和更新的穿戴科技,連你的健康狀況都送上了 Skynet。互聯網將比你更了解你。
*******************************************

《Dataclysm》 的作者 Chrustian Rudder 早年與幾個讀數學的朋友搞了個網上媒人公司 OkCupid,最後成為行業中全球最大之一,已登記用戶超過 55m。從用家的各項資料,再加上他對其他熱門網站的數據研究,他發現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社會現象。這裡只舉一例(我也只看到這部份,及後的數字與圖表,對我這數盲實有點吃不消)。


用戶(20-50 歲)登記時選下心儀伴侶的年齡。女性隨著年紀增長,也填寫了與自己大致相近的男士年紀——直至四十歲。即是說,年過不惑的男性,即使剩女也沒興趣,等如廢人。


同樣的選項,男士的答案則大有不同。不論自己年紀,男士的心儀女性超絕大部份都在21-23 歲之間,即使最「慷慨」的男士,最高只選至35。四、五十歲的王老五也只垂涎雙十年華,不是瀨蝦毛要吃天鵝肉乎。從OkCupid的紀錄中,從沒有四、五十歲男士成功約會過雙十少女。反而雙十男士,有些會心儀超過三十的 cougar。


注意,上述只是心儀對象,在現實中,男士主動要求約會的,則還是在自己年紀相近、又略低的女士群。當然,到了四十便又行人止步。女人四十爛茶渣?


作者說,人是奇怪的動物,所想,所說和所做的可能完全不同。英國大選前的民調,只能找到民眾「所說」的,與投票那一刻「所做」的,又極可能不同。

所想的肯定是雙十妙齡少女,說出來可能被笑鹹濕伯父,說得太老,又怕錯失「良機」。但到真正要求約會,還是要向現實低頭。


香港的政治改革,民眾「所想」,「所說」和「所做」又是什麼回事?是否有能人可算盡大數據中的玄機。


Friday, March 27, 2015

《超級中國》與強國






在美國華盛頓,中國北京隨機抽來一批剛畢業兩三年的大學生,問他們是否為身為美/中國人而驕傲,我相信答案大底也是正面的。他們驕傲的因素可能不同,也會對國家有不同的不滿。總括而言,他們多是愛國的。在香港,不用多說,情況肯定會是完全相反。


在繼續下文前,先說本人並沒有愛國情愫,並不因為國家本身的發展方向,而是愛國精神這東西本身。


剛看罷韓國人拍的電視紀錄片《超級中國》,除了個別單元對中共統治手段有質疑,總的感覺是比《中央電視臺》來拍更中央。金龍飛舞、紅旗飄揚,若果是香港或臺灣的作品,多數人會大罵它是媚共,走狗作品。


但若改過陳述員用詞的過度激昂,單以實質內容算,其實就是香港媒介一向最欠缺的。紀錄片內絕大多數是中國近年發展的正面,光輝的成就,再補合上香港主要傳媒的報憂不報喜,就差不多是事實的全部了。


其實只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中國在三十年內為大部分國民脫貧,然後有全世界最大(之一)的港口,最高建築,最長橋樑,最大水霸,還有發展速度驚人的高鐵,太空計畫等。再者,紀錄片中亦講述了香港寡「國」小民不在意的軍事和 geopolitics 的建設,例如在打通印度洋,地中海的海上航道,在重點港口的運輸建設。凡此種種,當然是值得國民驕傲的成就。若有一位美國總統能達成其中一兩項成就,肯定能競選連任。在澳洲,高鐵的倡議和經濟、資金、可行性、環保研究已有接近三十年,花費不靡。但至今仍是紙上談兵。


香港說要搞國民教育,相信在班房內播放這套紀錄片,定能替莘莘學子洗腦----洗掉點香港的反共宣傳。


韓國人形容中國是《超級中國》,香港人只肯冷冷說中國是強國,意思就是:「呸,你們只不過是口袋裡多了個臭錢,強我個屁。」就不去想這些臭錢就是因為社會發展(相對地)走對了方向才會出現。又有些人因為從主觀出發,解釋不了這現象(為何屠夫政權也能有這等成績),於是說我們不是單管吃的豬。民主,自由的醒覺比錢更重要。對此,我僅衷心希望他們早日跌破貧窮線。


現在,再回說愛國情操。發白日夢的我完全不同意以宗教,種族和國界來看世界,句號。不論我身處何國,與國家只有法律關係,沒有愛與不愛。自然,從國家政權來說,鼓動到國民的愛國心,統治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至於《超級中國》中陳述的成就,成就是成就了,只是僅從傳統,沒有 sustainability 的經濟角度出發。其中首集講的就是因為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所以能發揮出其他國家沒有的經濟速度和成績。但從全球生態原則看,人口壓力不就是萬惡之首?另有一集說中國礦產資源的豐盛,單是稀土,便是全球產量九成。沒有說的,是美國也有豐富礦藏,只是開發和提煉涉及太多污染,才讓飢不擇食的中國「獨霸武林」。今天中國人嚮往中產 lifestyle,已吃掉、花去全世界過半的資源。遺憾的是,中國勞動人口增長已開始放緩,要達至一定經濟增長的戰略,鼓勵生育竟然又喪屍復活了。


企業為求永無止境的營利增長,國家經濟為求永無止境 GPD 增長,「先使未來錢」拔苗助長就是當今經濟理論的圭臬。我不愛國也不反共,《超級中國》轉個頭來看,只是個超級破壞王罷了。



Monday, March 16, 2015

洗頭水與房貸




假設你用威挪洗頭水後,頭髮枯乾起頭皮屑,你大罵完製造商,然後轉用了 Pantene,秀髮變回柔絲,心想值得用鈔票投這廠商一票。

知道內情的人當然覺得這想法可笑,上面兩個牌子,都是 Procter & Gamble 旗下數十個洗頭水之二。連同其他化妝品,廚房化學品等,P&G 一共擁有幾百項品牌,有自身研究開發的,也有收購市場上已成名的。

也正如可口可樂,除了最老祖宗的 Coke 外,也在不停開發新的汽水,菓汁,礦泉水,運動飲料等。每開發一項新產品,都要化大量投資在科研,市場調查,廣告推廣等。可能在推出過二十種新牌子、新商品後才有一員勝出。這是工業生產必須承擔的風險。

最近到銀行查詢過房貸的情況,竟發現銀行做房貸或其他資產的按揭,就是無風無險的穩賺生意。

如何評估個人的借貸能力和還款周期,從前可能要由經理級員工,在數十條財務問題後,再經複雜計算才有的答案,今天由小職員對預先計算好的電腦程式,按幾下鍵盤就一目了然。後來我回家在網上竟然找到了一模一樣的程式,只是少了那銀行的 Logo。在各種互動圖表下,原來我也可兼職做房貸代表。

房貸在澳洲的首期最低是一成,那就是銀行風險的最低 buffer,唯在兩成首期以下,貸款人便要購買按揭保險。說,只有醫生,律師和少數高級公務員才能括免。即是說我貸了款買下房子一個月後失業,宣告破產,或意外身亡又沒有足夠人保,再加上樓市崩盤的 perfect storm,只要價錢下跌少於兩成,銀行也立於不敗之地。連按揭保險,原先應是銀行對貸款人風險的對沖,竟然要由貸款人掏腰包!

股票貸款也一樣,視乎個別股票,銀行都因風險而釐定了孖展百分比。股價上升當皆雞犬升天,一旦下跌過了 buffer,margin calls 就有如催命咒,再不然銀行就「替天行道」,在傷入肉前替你斬倉。也是一道封了蝕本門的生意。

相對工業貸款,銀行要做的事前功課可大得多,要對該工業有基本認識,對貸款公司的計畫書和資金狀態審慎研究等。而如果市場變化超出預期,便會有虧本的可能。尤其在澳洲,薪金和各種「先進法例」,已使工業生產成本遠高於鄰近地區,要銀行拋開只羸不輸的資產貸款,而花氣力於雞肋的工業生產當然是太共產黨了。

澳洲的借貸利率正處於歷史最低,但儲備銀行表示仍看不到低利率帶來的傳統效益。有研究說,此地household負債量已達世界最高水平,但工、商業借貸近幾年不升反跌。

我剛來澳洲時,一位會計師朋友說,每逢樓市下跌,選舉時執政黨必遭殃。我事後沒查證過他的論據,但這反映不論在民間或政府,保持樓價上漲是「既定國策」。澳洲有七成人是業主,要爭取選票,怎能讓他們資產萎縮。保障投資物業者的法例 negative gearing 被經濟學者和無產階級抨擊多年,但在朝在野政黨都不敢觸碰它半根汗毛。所以,悉尼的樓價,緊隨香港,是世界上最難捱的城市。

澳洲的生活字典沒有地產霸權或相近的詞,年輕一代雖然望樓興嘆,但他們一般沒有對地產商有敵視,只是已默認發展商與政客暗地同床(有法律規定不准發展商作議會競選捐獻),因為只更改 Zoning 的大筆一揮,幕後的狗男女就賺一大筆。


Thursday, March 5, 2015

《穹頂之下》看柴靜和劉曉波




若果認為柴靜的紀錄片,得到如此大反響是純屬意外的話,未免對大陸的維穩工作看得太輕了。大陸的網上監控組織,斷不會是省油的燈。《穹頂之下》能紅爆網絡,顯然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大茶飯,不會是由個女文藝青年,轉新聞記者,轉退職母親的「獨立」制片。

看完影片,除了是加強認識中國,尤其是北京空氣污染的嚴重性,就是柴靜將國營,壟斷性的石油工業描繪成電影中的大反派。

我並非中國問題專家,只是在排得過分擠擁的閱讀興趣中,也分一點時間來看看中國新聞。要繼續經濟深化改造,逐步再下放國營企業,不就是總理李克強的總方向?如果石化工業如之前的鐵路局一樣,是當權派百攻不破的獨立王國,俏媽媽柴靜,不就是剛向這城堡發了口大炮彈。

至於是否引來的反響遠超預期,又或者是派系鬥爭的此起彼落,而使《穹》暫時受壓,那就要待《爭鳴》式的政治八卦記者去探究了。

在反共分子心中,諾貝爾得獎者劉曉波差不多等同聖人。我沒有懷疑他的愛國心和道德勇氣。但相對一般國人,他的知名度(如有的話) ,大不如「女神」柴靜。沒有發聲渠道,你的金石良言只能自彈自唱。我不覺得劉無聲的殉道行動,對和平有什麼貢獻。諾貝爾委員會不能否認是將獎項政治化。

《穹》除了向頑固堡壘發炮,還有更珍貴的,我認為是它在推動法治、民主精神,遠比井底吶喊的《零八憲章》有力。它揭示環保法立法時的模稜兩可,致令執法無門;又指出制訂污染指數的,竟全是企業圍內人的自監自管;又有法例雖在,卻因其他政治因素而導致零檢控等等。

要解決 PM2.5, 第一就是引進市場力量,第二要認真立法,加強執法。那不就是宣揚市場經濟,倡導法治精神嗎?那是當政者為主的工作。至於個人,就像作者一樣的一個愛心媽媽可做什麼?那就是第三項的個人行動,片中是鼓勵個人節省油、煤使用量,以及參與環保活動和舉報犯例者。鼓動公民參與,不就是民主的基礎嗎?

當年的女神,今天的慈母,還偷師了蘋果教父 Jobs 的 Keynote presentation 的神髓,柴靜的環保呼喚,也同時是中國和平演變的綿裏針。幾天下來,就有上億人民看過這表面講解霧霾,內裡推動市場,法治和民主的宣傳 (可能幕後老板也被利用了)。那和劉曉波的面壁獨唱,就有天淵之別了。




Sunday, March 1, 2015

《Borgen》 由丹麥電視劇說起







對丹麥我有多少認識?曲奇餅,雪糕,性愛商業繁盛,和對軟性毒品的寬容。還有一樣對澳洲人特別的,是他們的儲妃來自本土。


少為人知的,是丹麥近年的電視劇深受飲紅酒,看法國電影的中產階層歡迎。當然,歡迎的程度,與英語系的英、美産品仍有大段距離。Netflix 前陣子第一次自資拍電視劇 《House of Cards》 廣受傳媒談論。我只看過第一集便沒興致追下去。同樣是政治題材,剛看完丹麥製作 《Borgen》 無法自拔,三天便看畢首季十集。


丹麥電視劇,之前只看過 《The Killing》,屬於偵探題材,雖然獲得多項國際獎項,為丹麥電視劇打開國際聲譽,但個人覺得情節發展太慢。若你未看過丹麥電視,什至未聽過 《Borgen》名字,不打緊,Newsweek 評論它是「你未聽過的最佳電視劇」;紐約時報指它是 「《The West Wing》 的北國黑色版」。


故事說中間黨的女黨魁 Nyborg,在一次大選中「意外」地奪得了總理寶座。她由一位標榜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政治人物,當位後慢慢在政治壓力下妥協,耍手段,利益交易,在執政將近首一百天前撒了第一次大謊。也因工作壓力導致家庭問題叢生。最初極力鼓勵她追逐寶座的黨副手說:「記住在國會內你沒有真正的朋友,作為總理,你不能為辭退任何人有顧慮。」在首季最後一集,Nyborg 為了要籠絡工黨的支持,要含淚將副手執掌的財務部長轉送給工黨。

有興趣論政,參政的人,可以從此劇中看到政壇的多面體形象,並非什麼學者的象牙塔理論,又或者是學生社運式的空洞口號。劇中女主角當然是女總理,而男主角竟然是與她毫無浪漫關係的一名 Spin Doctor。民粹式民主政治當然要塗脂抹粉。


個人一向喜歡有真實感女角為主導的小說,電影,電視作品,如最近看了電影 《Still Alice》 和法語的 《Two days One night》。《Borgen》 首季是這典型,女主角在政治道德、家庭、婚姻上的矛盾和發展,是甚具戲味。再者,年近五十,體態略胖的女主角 Sidse Babett Knudsen,在智慧的閃耀下仍性感迷人。具體劇情在此不贅了,若真有興趣的大可上網自尋,值得再交待的,是對丹麥政局完全無知的我,也可看得津津有味(據說劇中情節,人物雖全屬虛構,但懂內情者仍可將各黨,和多數人物與丹麥政情對號入座),這是編劇的高招,亦是它能賣埠全球的因素之一。HBO 亦已決定重拍美國版,借鑒歷史,只可能是狗尾續貂。


我相信在華文世界有興趣看此劇的人極之有限,在此仍提此劇,是有興趣於丹麥電視的國際崛起。丹麥只有人口五百多萬,語文除了很接近瑞典和挪威,對其他電視消費市場來說,都是要依賴字幕的外語。但其電視製作水準極高,演員的專業表現,竟比英、美毫不遜色。由籍籍無名,到橫掃國際獎項,影評人由衷讚美,只是十數寒暑。為看膩了荷里活公式的觀眾,提供上佳的另類選擇。


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功夫,以至九十年代的黑幫電影,都能成功闖進世界市埸一時。但電視劇除了海外的華人,則完全沒人問津。以數量計,香港的出產也許曾冠絕全球,但質量之差,市場已下了最中肯的評價。訣別中文電視劇已久的我,前陣子特意看了新網臺的《選戰》首集,製作水平和演技,在事前的大肆吹捧對比下,感到實在失望。再看了半小時《來生不做香港人》,十足的樣板劇更是慘不忍睹。

註:《Borgen》在每集前,總引來一句描寫政治的名人名句,其中有毛澤東的:Politic is war without bloodshed, while war is politic with bloodshed。雖然看過太多的反共、貶毛文章,但仍想不出此句的中文原文,有高人讀者可指點一下?


Saturday, February 21, 2015

流氓律師的十年



最近有一套美國大熱電視劇 《How to Get Away from Murder》 ,讓我想起十年前另一套法庭電視劇 《Boston Legal》。十年的美國社會發展,可能活現在電視劇之上。

首先,兩套劇都是在免費電視上播放,故在劇情和電檢尺度上,都以大眾口味為主(至少是大眾能忍受的範疇 ),並沒有如網絡或有線電視般走向極端。

《BL》 主要講一老頑童式的律師行合顆人,與另一新晉新星律師的日常工作及半師徒關係。老頑童經常胡鬧,出招不按理出牌,新星則在個人性、感情生活上亂作一團。但在案件的主題上,仍然以幫助弱勢,被歧視的人物為主。有時更有犧牲商業利益而與大企業作對的義舉。雖是流氓,仍屬正義之師。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通常在結案陳詞時的演說,可以是扭轉劣勢大膽推理,也可能是令人眼眶盈淚的煽情文章。

當然,在煽情過後,那種正義必勝,大衛戰勝巨人的劇情,有時會流於過份天真。不過,正如一夜情一般,激情的滋味足以蓋過酒醒分別時的尷尬。

十年後,同一電視聯網播出新律師/法庭劇 《How》 氣氛就截然不同。開宗明義,它不再在法律前爭取正義,而是收到錢,就為你打掉謀殺指控。切頭切尾純商業交易。

故事講一刑事案女教授,定期在班中挑選些精英學生,做她事務所的調查員。女教授除了接案和辦案時只求勝訴,不理公義外,學生為求表現,追尋線索時也奇招盡出:出賣朋友,盜竊資料,和以性作餌等,為求目標不擇手段。而幾名學生調查員,也本身因陷入殺人事件而炮製出更生懸疑枝節。電視劇只看了首季一半,娛樂性尚可,只是編劇們太努力,故事橫生太多曲折;太著刀斧。

其中一情節,女學生質疑他們行為的職業操守,律師行職員說,若你懷疑這種工作,畢業後大可做個企業律師,在百般枯燥的工作下,你很快會希望有個生仔的藉口,然後轉為兼職,然後再全身退下。原來做刑事律師,除了金錢,就是查案時的 adrenaline,和勝訴時的成就感。道義,應該是上班前留在家裡。

我相信,即使在十年前,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美國,以至香港,律師界的故事,都是近似於 《How》 多於 《BL》,只是社會「進步/成熟」了,電視人認為不擇手段的流氓律師,會比伸張正義的賣座,所以殘酷的現實,終可以肆無忌憚地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