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5, 2023

戰爭漫譚

 




之前看到一點電影宣傳,怎麽幾十年前的電影 “西線無戰事” 又被翻拍了,以為是Netflix 常有胡亂插檔期的爛片。及後看到它是 BAFTA 的得奨大熱門,就看了。

兩次世界大戰的紀錄片,是西方晚間電視時段的長青樹,當然觀衆對像只是上了年紀的人,或退役軍人。至於電影,最近有Christopher Nolan 二戰的 “ Dunkirk” 和 Sam Mendes 一戰的 “1917” 。兩套電影對戰事的影像都有些 minimalism 和收斂。還有大陸的 “長津湖”,但因為擔心它可能民族情緒過份澎漲,至今仍遲遲未看,但有關的歷史倒查看不少。


“西線無戰事” 重現了血肉橫飛,屍橫片遍野的戰爭影像,但它運用的 color grading 很沉鬱,刻意地淡化了血紅,我很欣賞這種特別的矛盾。它沒有很強的故事性,但超廣角鏡的影像很有震撼力,配樂的 percussion 又十分獨特。再者,它不是荷里活製作,不需要鏡頭上 glamorise 任何大明星,攝影師要怎樣拍,就根據電影效果來拍。


一戰影視作品近期我還記得的,還有 “Boardwalk Empire” 入面一個中彈爛面角色,和英國師奶劇 “ Downton Abbey” 那個同志管家,因厭戰在戰壕中舉起手,引來對方開槍自殘。一戰的戰壕戰事,精神上摧毁了一代歐洲從軍青年人(若能生存下來的話),也是當代歐洲文學/藝術的流行主題之一(例如畢加索的反戰畫)。




相對於今天美國和本人居住的澳大利亞,退役軍人普遍有的PTSD(創傷後遺症),那就真是小巫見大巫。他們的戰爭對手,絕大部分是發展中和落後國家。看過一軍事評論家有趣的形容,説他們的敵人,全是穿涼鞋的。美西軍隊有絕對制空權的戰機,有導彈,無人機,坦克等絕不對等武器,殺人如切菜,有時候更像玩 Xbox。最大的死傷陷阱,只是偷襲式的 IED。


在佔盡武力優勢下仍有PTSD,造成龐大退役軍人的醫療開支,軍方想省錢,軍人告上法院。這可能衹是在「傻白甜」國家才有的問題,我認爲那是軍訓的失調。以澳洲為例,最大之一的一個軍營在昆省第三四綫城鎮Townsville,而招募的軍源也在鄰近地區。在那些小城鎮和鄉郊,主要職業是耕種和畜牧,人民生活和思想都很單純。年輕人若要逃避祖輩的依土為生,最方便的選擇是當兵。美國也近似,當兵的很多來自中部沒工作機會的省份。


由田園生活,一旦轉到戰場,便要面對「哲學性」的瞬間生死(自己或對方),這一點看過任何戰爭片的都容易明白。另外是面對上層壓力,要違背良心/聖經,殘暴對待無辜平民。又或者在手持武器,擁有上帝的權力時,犯下了終身遺憾的罪惡。


遠觀歷史時,很容易對戰爭浪漫化。少年時的、貴族的邱吉爾,就有著古羅馬人對戰爭的浪漫,他不嚮往標準的富N代生活(雖然仍有花不完的鈔票),而盡出六壬去從軍,是今人難以理解的。


我沒有認識經歷軍訓的朋友,不知除了兵器、戰術和體力訓練外,現代軍訓有沒有面對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的心理訓練,有沒有在「國家利益」下濫殺無辜的理論模型。我相信在信奉政治正確的今天,這種課程恐怕難以明目張膽地存在。


古時的戰爭很簡單,保家衛國之戰當然是天理;到鄰國攻奪城池,為國家開疆拓土也都是英雄。今天美西侵略伊拉克、阿富汗是為啥?若然真的軍訓失調,PTSD 就注定成軍中的 pendemic。


西線無戰事,但在二戰,最慘烈的戰線卻在東邊(Eastern Front),只不過在英語主導的世界觀之下,沒得到應有的重視。那是德聯軍向東進侵蘇聯的戰役。有一歷史研究者説,在那邊一些較荒涼的森林,即使今天,只要撥開長草/霜雪,仍很容易發現二戰的軍骸。畢竟,那處曾經有德、蘇大軍,前後接近一千萬人的撕殺,然後死亡。一千萬人是一個什麽概念?在饑寒交迫下如何要士兵冒死推進,戰術很簡單,德、蘇兩邊的軍官都在指揮二線士兵,向回頭退縮的一線軍開火。今天的少爺兵還投訴 PTSD。


Anglo-Saxons 主導世界觀,今天仍在俄烏戰爭上。主流傳媒都把烏克蘭官方戰報搬字過紙。若你有留意 BBC,紐約時報等在香港黑暴時的報導,早知它們已背叛了它們口中的中立新聞觀。其實,即使不論政治立場,今天的西方媒體,已不懂採訪戰爭了。


最後的戰爭採訪在越南。當時除了大型新聞媒體(主要還是美國),也有不少 cowboy 式的自由記者在越南內亂竄,找尋獨家新聞。不少「醜化」美軍的經典新聞照片深入人心,不用我在此再舉例。而愛好攝影的我,還會留意到當年也有不少日本自由攝記,英語也不懂,拿著 Nikon 相機,在戰場上亂跑亂撞,拍下不少被美西世界忽略的好新聞照。越戰也為 Nikon 相機揚名立萬。

Nikon 大 F 是 Nikon 設計最漂亮的相機


美政府戰後檢討,認為太過自由化的新聞報導,蠱惑民心,是美國越戰敗的因素之一。在其後的一次大戰,兩伊之戰開始,記者就一定要 embedded 在美軍之中。即是不可自由行動,在「適當」時機,美軍公關官員會帶學生旅行一樣,帶記者看指定行程,指定動作,指定表演。你還信仰美國沒有新聞管制?戰地記者平常無事留在 green zone 飲酒作樂,讓睪酮素飛。新聞從那里來?不用擔心,都有新聞稿發放的。


新聞已死。幸好,還有Wikileaks,但今天 Wikileaks 已死。


澳大利亞的軍事新聞,最大宗者乃研究向美國爸爸購買沒有核彈的核動力潛艇。似是笑話一則,但作為納稅人的我,只能苦笑。另一則,是在阿富汗戰爭中取得最高勳章的一名少校,竟傳出在當地虐殺平民的指控。嗯,虐殺平民似乎與戰爭有個等號,有什麼稀奇。美軍在徹出阿富汗前最後一刻,不是用無人機「誤殺」了一車兩大九小的無辜平民嗎。澳洲少校的新聞,是其中透露了他的「現代軍訓」,叫做 blooding。是盤問後放走一些無辜平民,然後叫隊中新丁,向逃跑的平民射殺。意思當然是要新丁「破處」見紅。不知經歷 blooding 訓練的,是否有 PTSD 免疫力。


少校與同袍飲啤酒,盛器是死去阿富汗平民義肢

中國人對於戰爭最大的恐懼,應該是臺海間可能發生的沖突:中、臺戰,中、美、日戰,以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海洋史在鄭和下西洋後完全停頓,到近幾年已建成淺藍艦隊,大有超越美國太平洋軍力之勢,是新歷史篇章,是中國人的驕傲------噢,對不起,你沒有接受過反殖教育,沒有這種感情。


我不是軍迷,但不絕於耳的仍是中國的三艘航母、055大驅、殲20、轟20、東風20,26,40 等等。面對這些連美軍也一時束手無策的威脅,臺灣民間竟然出現了「自願軍」黑熊部隊。臺灣保存的中華民間傳統特別多,神棍、神葯多,社團多。黑熊部隊搞手自稱是烏克蘭阿速營式民兵,有人形容是新版義和團,我説有些像清末團練。


黑熊部隊

去年中,BBC 有則臺灣新聞,説很多年輕人要保家衛「國」,參加了民間軍事訓練,身穿迷彩,手拿氣槍,練習叢林戰和城市巷戰。我很懷疑 BBC 記者是將普通 paintball 遊戲,無限上綱變成游擊訓練。即使屬實,新一代的膠臉男,是否知道真槍單是重量已是氣槍的幾倍。


古代的士兵是「幸福」的,不論是壕溝戰,還是拿破侖的四方戰陣(infantry square),還是登陸諾曼第,士兵都看到子彈飛來的方向,勇敢的可以朝著機關槍的火舌前進,膽小的可暫時躲在戰車後顫抖。死了,報夢給愛人時,也有個完整故事。但今天有了導彈和無人機,死神任何時刻都可來拜訪,連祈禱或顫抖的時候也被剝削了。(https://youtu.be/o7Y6ON__mrw)


偶爾看到中東戰事的影片,一架盛滿穿涼鞋戰士的四驅車,在沙漠道上行駛,一个四方框在影片中央對準了四驅,然後一團白光閃過,戰士都去見阿拉了。在俄烏戰的影片,俄兵在戰壕中抽烟休息,一架無聲的大疆改裝無人機飛來,玩具式的吊著炸彈。炸彈墮下,幾柳輕烟,也無風雨也無晴,也無子彈也無火士兵就去見了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