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開始愛讀文藝作品時為八零年左右,張愛玲並不十分紅。教科書中從未提過她的名字,報章也沒有(我家看的是不愛紅妝愛武装的左派報)。香港也未有她的電影作品。我不認識她。記得偶而在書店中碰到她(多老土的名字)的作品,都是放在皇冠出版社瓊瑤愛情小說旁邊。台灣愛情小說(我的無知)可不是我杯茶。
及至一位知道我閱讀口味的同学介紹,並「保証你一定喜歡」且熱心地借出他的給我看,忘記了是張愛玲的那一部(大概是短篇小說集),但果真一讀上釣,一口氣看了大概六、七本作品。幸好趕得及,緊跟隨幾年張愛玲又再熱起來,几部改編電影出籠,又舞又話劇等好不熱鬧。
后來生活多變,放下閱讀很多年,只記得張愛玲的文字婉麗,心理描寫細致入骨,但世界荒涼。但具體什麼小說有什麼內容都記不起了。愛她的時期只看她的作品,沒太大好奇她的身世,及至几年前新聞紙說她孤獨死在羅省,才有一點触發:怎会這樣?
劉川鄂的「張愛玲之謎」是我讀的第一本張傳記,對龐大的「張迷」來說我只是幼兒班。劉不像一個調查記者,書本內容都只是綜合各方資料,「之謎」為題是有點取巧,不過此書的優勢是它的近期。不單概括了張的一生,且綜合了其他出版物的內容。雖然是大陸出版,但作者文字也盡力中肯,比如對「秧歌」的介紹,張對「新中国」的關係等。作者對張愛玲的作品當然熟悉,描寫她身世、遭遇和感覺時,經常引用張小說中的用語或人物作對比。但也不是盲目崇拜,他仍会指出個別作品的缺點。
張傳記我讀過僅此一本無從比較,但此單薄的書已蓋括了張的絢爛前(小)半生,資料不全但已令人掩卷不已的后半生。可能再厚一點也只是「搬字過紙」的節錄、引述罷了。如果你也是「張傳記」初階如我,此書可算是 Dummies 系列吧。
讀過「張愛玲之謎」引發我重看張愛玲的衝動,但我一向沒有舊書再讀的熱情,計劃是先看「小團圓」,然后英文版「秧歌」(中文看過了)可以和新書 Frank Dikotter 的 Mao's Great Famine 一併看.....
可讀的書太多只惜時間不足。
及至一位知道我閱讀口味的同学介紹,並「保証你一定喜歡」且熱心地借出他的給我看,忘記了是張愛玲的那一部(大概是短篇小說集),但果真一讀上釣,一口氣看了大概六、七本作品。幸好趕得及,緊跟隨幾年張愛玲又再熱起來,几部改編電影出籠,又舞又話劇等好不熱鬧。
后來生活多變,放下閱讀很多年,只記得張愛玲的文字婉麗,心理描寫細致入骨,但世界荒涼。但具體什麼小說有什麼內容都記不起了。愛她的時期只看她的作品,沒太大好奇她的身世,及至几年前新聞紙說她孤獨死在羅省,才有一點触發:怎会這樣?
劉川鄂的「張愛玲之謎」是我讀的第一本張傳記,對龐大的「張迷」來說我只是幼兒班。劉不像一個調查記者,書本內容都只是綜合各方資料,「之謎」為題是有點取巧,不過此書的優勢是它的近期。不單概括了張的一生,且綜合了其他出版物的內容。雖然是大陸出版,但作者文字也盡力中肯,比如對「秧歌」的介紹,張對「新中国」的關係等。作者對張愛玲的作品當然熟悉,描寫她身世、遭遇和感覺時,經常引用張小說中的用語或人物作對比。但也不是盲目崇拜,他仍会指出個別作品的缺點。
張傳記我讀過僅此一本無從比較,但此單薄的書已蓋括了張的絢爛前(小)半生,資料不全但已令人掩卷不已的后半生。可能再厚一點也只是「搬字過紙」的節錄、引述罷了。如果你也是「張傳記」初階如我,此書可算是 Dummies 系列吧。
讀過「張愛玲之謎」引發我重看張愛玲的衝動,但我一向沒有舊書再讀的熱情,計劃是先看「小團圓」,然后英文版「秧歌」(中文看過了)可以和新書 Frank Dikotter 的 Mao's Great Famine 一併看.....
可讀的書太多只惜時間不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