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7, 2015

《超級中國》與強國






在美國華盛頓,中國北京隨機抽來一批剛畢業兩三年的大學生,問他們是否為身為美/中國人而驕傲,我相信答案大底也是正面的。他們驕傲的因素可能不同,也會對國家有不同的不滿。總括而言,他們多是愛國的。在香港,不用多說,情況肯定會是完全相反。


在繼續下文前,先說本人並沒有愛國情愫,並不因為國家本身的發展方向,而是愛國精神這東西本身。


剛看罷韓國人拍的電視紀錄片《超級中國》,除了個別單元對中共統治手段有質疑,總的感覺是比《中央電視臺》來拍更中央。金龍飛舞、紅旗飄揚,若果是香港或臺灣的作品,多數人會大罵它是媚共,走狗作品。


但若改過陳述員用詞的過度激昂,單以實質內容算,其實就是香港媒介一向最欠缺的。紀錄片內絕大多數是中國近年發展的正面,光輝的成就,再補合上香港主要傳媒的報憂不報喜,就差不多是事實的全部了。


其實只要站在客觀的角度,中國在三十年內為大部分國民脫貧,然後有全世界最大(之一)的港口,最高建築,最長橋樑,最大水霸,還有發展速度驚人的高鐵,太空計畫等。再者,紀錄片中亦講述了香港寡「國」小民不在意的軍事和 geopolitics 的建設,例如在打通印度洋,地中海的海上航道,在重點港口的運輸建設。凡此種種,當然是值得國民驕傲的成就。若有一位美國總統能達成其中一兩項成就,肯定能競選連任。在澳洲,高鐵的倡議和經濟、資金、可行性、環保研究已有接近三十年,花費不靡。但至今仍是紙上談兵。


香港說要搞國民教育,相信在班房內播放這套紀錄片,定能替莘莘學子洗腦----洗掉點香港的反共宣傳。


韓國人形容中國是《超級中國》,香港人只肯冷冷說中國是強國,意思就是:「呸,你們只不過是口袋裡多了個臭錢,強我個屁。」就不去想這些臭錢就是因為社會發展(相對地)走對了方向才會出現。又有些人因為從主觀出發,解釋不了這現象(為何屠夫政權也能有這等成績),於是說我們不是單管吃的豬。民主,自由的醒覺比錢更重要。對此,我僅衷心希望他們早日跌破貧窮線。


現在,再回說愛國情操。發白日夢的我完全不同意以宗教,種族和國界來看世界,句號。不論我身處何國,與國家只有法律關係,沒有愛與不愛。自然,從國家政權來說,鼓動到國民的愛國心,統治起來就會事半功倍。


至於《超級中國》中陳述的成就,成就是成就了,只是僅從傳統,沒有 sustainability 的經濟角度出發。其中首集講的就是因為中國有十三億人口,所以能發揮出其他國家沒有的經濟速度和成績。但從全球生態原則看,人口壓力不就是萬惡之首?另有一集說中國礦產資源的豐盛,單是稀土,便是全球產量九成。沒有說的,是美國也有豐富礦藏,只是開發和提煉涉及太多污染,才讓飢不擇食的中國「獨霸武林」。今天中國人嚮往中產 lifestyle,已吃掉、花去全世界過半的資源。遺憾的是,中國勞動人口增長已開始放緩,要達至一定經濟增長的戰略,鼓勵生育竟然又喪屍復活了。


企業為求永無止境的營利增長,國家經濟為求永無止境 GPD 增長,「先使未來錢」拔苗助長就是當今經濟理論的圭臬。我不愛國也不反共,《超級中國》轉個頭來看,只是個超級破壞王罷了。



Monday, March 16, 2015

洗頭水與房貸




假設你用威挪洗頭水後,頭髮枯乾起頭皮屑,你大罵完製造商,然後轉用了 Pantene,秀髮變回柔絲,心想值得用鈔票投這廠商一票。

知道內情的人當然覺得這想法可笑,上面兩個牌子,都是 Procter & Gamble 旗下數十個洗頭水之二。連同其他化妝品,廚房化學品等,P&G 一共擁有幾百項品牌,有自身研究開發的,也有收購市場上已成名的。

也正如可口可樂,除了最老祖宗的 Coke 外,也在不停開發新的汽水,菓汁,礦泉水,運動飲料等。每開發一項新產品,都要化大量投資在科研,市場調查,廣告推廣等。可能在推出過二十種新牌子、新商品後才有一員勝出。這是工業生產必須承擔的風險。

最近到銀行查詢過房貸的情況,竟發現銀行做房貸或其他資產的按揭,就是無風無險的穩賺生意。

如何評估個人的借貸能力和還款周期,從前可能要由經理級員工,在數十條財務問題後,再經複雜計算才有的答案,今天由小職員對預先計算好的電腦程式,按幾下鍵盤就一目了然。後來我回家在網上竟然找到了一模一樣的程式,只是少了那銀行的 Logo。在各種互動圖表下,原來我也可兼職做房貸代表。

房貸在澳洲的首期最低是一成,那就是銀行風險的最低 buffer,唯在兩成首期以下,貸款人便要購買按揭保險。說,只有醫生,律師和少數高級公務員才能括免。即是說我貸了款買下房子一個月後失業,宣告破產,或意外身亡又沒有足夠人保,再加上樓市崩盤的 perfect storm,只要價錢下跌少於兩成,銀行也立於不敗之地。連按揭保險,原先應是銀行對貸款人風險的對沖,竟然要由貸款人掏腰包!

股票貸款也一樣,視乎個別股票,銀行都因風險而釐定了孖展百分比。股價上升當皆雞犬升天,一旦下跌過了 buffer,margin calls 就有如催命咒,再不然銀行就「替天行道」,在傷入肉前替你斬倉。也是一道封了蝕本門的生意。

相對工業貸款,銀行要做的事前功課可大得多,要對該工業有基本認識,對貸款公司的計畫書和資金狀態審慎研究等。而如果市場變化超出預期,便會有虧本的可能。尤其在澳洲,薪金和各種「先進法例」,已使工業生產成本遠高於鄰近地區,要銀行拋開只羸不輸的資產貸款,而花氣力於雞肋的工業生產當然是太共產黨了。

澳洲的借貸利率正處於歷史最低,但儲備銀行表示仍看不到低利率帶來的傳統效益。有研究說,此地household負債量已達世界最高水平,但工、商業借貸近幾年不升反跌。

我剛來澳洲時,一位會計師朋友說,每逢樓市下跌,選舉時執政黨必遭殃。我事後沒查證過他的論據,但這反映不論在民間或政府,保持樓價上漲是「既定國策」。澳洲有七成人是業主,要爭取選票,怎能讓他們資產萎縮。保障投資物業者的法例 negative gearing 被經濟學者和無產階級抨擊多年,但在朝在野政黨都不敢觸碰它半根汗毛。所以,悉尼的樓價,緊隨香港,是世界上最難捱的城市。

澳洲的生活字典沒有地產霸權或相近的詞,年輕一代雖然望樓興嘆,但他們一般沒有對地產商有敵視,只是已默認發展商與政客暗地同床(有法律規定不准發展商作議會競選捐獻),因為只更改 Zoning 的大筆一揮,幕後的狗男女就賺一大筆。


Thursday, March 5, 2015

《穹頂之下》看柴靜和劉曉波




若果認為柴靜的紀錄片,得到如此大反響是純屬意外的話,未免對大陸的維穩工作看得太輕了。大陸的網上監控組織,斷不會是省油的燈。《穹頂之下》能紅爆網絡,顯然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大茶飯,不會是由個女文藝青年,轉新聞記者,轉退職母親的「獨立」制片。

看完影片,除了是加強認識中國,尤其是北京空氣污染的嚴重性,就是柴靜將國營,壟斷性的石油工業描繪成電影中的大反派。

我並非中國問題專家,只是在排得過分擠擁的閱讀興趣中,也分一點時間來看看中國新聞。要繼續經濟深化改造,逐步再下放國營企業,不就是總理李克強的總方向?如果石化工業如之前的鐵路局一樣,是當權派百攻不破的獨立王國,俏媽媽柴靜,不就是剛向這城堡發了口大炮彈。

至於是否引來的反響遠超預期,又或者是派系鬥爭的此起彼落,而使《穹》暫時受壓,那就要待《爭鳴》式的政治八卦記者去探究了。

在反共分子心中,諾貝爾得獎者劉曉波差不多等同聖人。我沒有懷疑他的愛國心和道德勇氣。但相對一般國人,他的知名度(如有的話) ,大不如「女神」柴靜。沒有發聲渠道,你的金石良言只能自彈自唱。我不覺得劉無聲的殉道行動,對和平有什麼貢獻。諾貝爾委員會不能否認是將獎項政治化。

《穹》除了向頑固堡壘發炮,還有更珍貴的,我認為是它在推動法治、民主精神,遠比井底吶喊的《零八憲章》有力。它揭示環保法立法時的模稜兩可,致令執法無門;又指出制訂污染指數的,竟全是企業圍內人的自監自管;又有法例雖在,卻因其他政治因素而導致零檢控等等。

要解決 PM2.5, 第一就是引進市場力量,第二要認真立法,加強執法。那不就是宣揚市場經濟,倡導法治精神嗎?那是當政者為主的工作。至於個人,就像作者一樣的一個愛心媽媽可做什麼?那就是第三項的個人行動,片中是鼓勵個人節省油、煤使用量,以及參與環保活動和舉報犯例者。鼓動公民參與,不就是民主的基礎嗎?

當年的女神,今天的慈母,還偷師了蘋果教父 Jobs 的 Keynote presentation 的神髓,柴靜的環保呼喚,也同時是中國和平演變的綿裏針。幾天下來,就有上億人民看過這表面講解霧霾,內裡推動市場,法治和民主的宣傳 (可能幕後老板也被利用了)。那和劉曉波的面壁獨唱,就有天淵之別了。




Sunday, March 1, 2015

《Borgen》 由丹麥電視劇說起







對丹麥我有多少認識?曲奇餅,雪糕,性愛商業繁盛,和對軟性毒品的寬容。還有一樣對澳洲人特別的,是他們的儲妃來自本土。


少為人知的,是丹麥近年的電視劇深受飲紅酒,看法國電影的中產階層歡迎。當然,歡迎的程度,與英語系的英、美産品仍有大段距離。Netflix 前陣子第一次自資拍電視劇 《House of Cards》 廣受傳媒談論。我只看過第一集便沒興致追下去。同樣是政治題材,剛看完丹麥製作 《Borgen》 無法自拔,三天便看畢首季十集。


丹麥電視劇,之前只看過 《The Killing》,屬於偵探題材,雖然獲得多項國際獎項,為丹麥電視劇打開國際聲譽,但個人覺得情節發展太慢。若你未看過丹麥電視,什至未聽過 《Borgen》名字,不打緊,Newsweek 評論它是「你未聽過的最佳電視劇」;紐約時報指它是 「《The West Wing》 的北國黑色版」。


故事說中間黨的女黨魁 Nyborg,在一次大選中「意外」地奪得了總理寶座。她由一位標榜 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政治人物,當位後慢慢在政治壓力下妥協,耍手段,利益交易,在執政將近首一百天前撒了第一次大謊。也因工作壓力導致家庭問題叢生。最初極力鼓勵她追逐寶座的黨副手說:「記住在國會內你沒有真正的朋友,作為總理,你不能為辭退任何人有顧慮。」在首季最後一集,Nyborg 為了要籠絡工黨的支持,要含淚將副手執掌的財務部長轉送給工黨。

有興趣論政,參政的人,可以從此劇中看到政壇的多面體形象,並非什麼學者的象牙塔理論,又或者是學生社運式的空洞口號。劇中女主角當然是女總理,而男主角竟然是與她毫無浪漫關係的一名 Spin Doctor。民粹式民主政治當然要塗脂抹粉。


個人一向喜歡有真實感女角為主導的小說,電影,電視作品,如最近看了電影 《Still Alice》 和法語的 《Two days One night》。《Borgen》 首季是這典型,女主角在政治道德、家庭、婚姻上的矛盾和發展,是甚具戲味。再者,年近五十,體態略胖的女主角 Sidse Babett Knudsen,在智慧的閃耀下仍性感迷人。具體劇情在此不贅了,若真有興趣的大可上網自尋,值得再交待的,是對丹麥政局完全無知的我,也可看得津津有味(據說劇中情節,人物雖全屬虛構,但懂內情者仍可將各黨,和多數人物與丹麥政情對號入座),這是編劇的高招,亦是它能賣埠全球的因素之一。HBO 亦已決定重拍美國版,借鑒歷史,只可能是狗尾續貂。


我相信在華文世界有興趣看此劇的人極之有限,在此仍提此劇,是有興趣於丹麥電視的國際崛起。丹麥只有人口五百多萬,語文除了很接近瑞典和挪威,對其他電視消費市場來說,都是要依賴字幕的外語。但其電視製作水準極高,演員的專業表現,竟比英、美毫不遜色。由籍籍無名,到橫掃國際獎項,影評人由衷讚美,只是十數寒暑。為看膩了荷里活公式的觀眾,提供上佳的另類選擇。


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功夫,以至九十年代的黑幫電影,都能成功闖進世界市埸一時。但電視劇除了海外的華人,則完全沒人問津。以數量計,香港的出產也許曾冠絕全球,但質量之差,市場已下了最中肯的評價。訣別中文電視劇已久的我,前陣子特意看了新網臺的《選戰》首集,製作水平和演技,在事前的大肆吹捧對比下,感到實在失望。再看了半小時《來生不做香港人》,十足的樣板劇更是慘不忍睹。

註:《Borgen》在每集前,總引來一句描寫政治的名人名句,其中有毛澤東的:Politic is war without bloodshed, while war is politic with bloodshed。雖然看過太多的反共、貶毛文章,但仍想不出此句的中文原文,有高人讀者可指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