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0, 2014

The End of Food--糧食的尾聲,文明的終點




自從有了電話相機和社交平台,餐前拍照就等於教徒餐前禱告一樣重要。不知出自何經何典,潮流英語叫社交網上的美食照片,電視上的廚神節目,都叫做 Food Porn.

「食物色情」大為流行,但有多少人留意我們的整個食物產業正步向死胡同。

這本出版於09 年的書沒有得到什麼獎項,或登上任何暢銷書榜,我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基調太幽暗了。在書店碰到,或閱讀過其他比較流行的社會議題書目,作者喜歡陳列出他精心礸研后的計畫書,彷彿只要按圖索驥,貧窮、污染、疾病、生態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在個人「增值」層面上,可追尋到美滿婚姻,三個月食療/瘦身指南,七步達成事業巔峰,高朋滿座,美女滿牀。

《The End of Food》 主講是食物產業問題,自有歷史的人類發展起,飢餓在大部分時間都威脅著勞動人民,「餓殍遍野」在史冊上幾乎成了陳腔濫調。 直到美國這塊土地肥沃的糧倉被開發出來,經過千萬年的饑餓,大部分人類,大部分時期都得基本溫飽——然後,新的問題又來了。

  • 都市人吸收熱能過多,癡肥成為嚴重醫療負擔;
  • 為提高產量,過度依賴氮肥和農藥,然後又造成污染;
  • 新生產程序鼓勵細菌,病毒滋生,又極難監控;
  • 過量使用抗生素,superbugs的誕生近在咫尺;
  • 非洲部份頑固的地點,農產失收和饑荒似乎不懂停止;
  • 遺傳因子改良看似是糧食增產的最後板斧,但也蘊藏著太多未知的危機;
  • 農業,畜牧產量雖然已大幅提升,但仍追不及人口爆炸(今天 65 億到世紀中變成 95 億,)等等。

人類與食物的鬥爭基調其實很簡單:新土地或新科技帶來糧產上升,然後人口繁生,又再帶來糧食壓力,最後大自然以飢荒來消減張開的嚼巴。

除了新科技,近世紀的 supply chains 營銷系統,刺激起糧食産量大幅上昇和價格下降。看似是完美組合,卻成為上面說過的很多新問題的罪魁禍首。食物的銷售價是下降了,但當中並沒有包含外在成本。譬如大量使用氮肥,表面上是多快好省,但卻加快農地貧脊,污染河道,摧毀生態,並加劇水荒情況。這些由後人付帳的外在成本,消費者在超市買菜時,是反映不出來的。

當然,在社會發展上,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都會帶來一個新挑戰。《Food》 之所以灰黯,是很多新挑戰看來能左右的空間與時間已越來越少,其主因是地球的資原已被過度開發了,不論科技怎樣改良,若資源本身的還原力不及需求的增長 (基本人口和中產人口,)最終只有碰壁。

作者 Paul Roberts 是勉強張著樂觀的臉,訴說著種種的可能性,和局部勝利的例子,但在各方努力都看似回天乏術時,他說最終的時刻,可能還是要用屢試不爽的老法子---饑荒。

《Food》看來涵蓋了有關食物危機的種種問題,在 Anobii 上我只給此書三顆星,原因是 presentation 的手法。此書雖然討論嚴肅問題,但畢竟是流行讀物,四百多頁的大堆頭實在是資訊 overloaded。作者是記者出身,找尋資料看來難不倒他,只是要篩選時捨不得大刀闊斧。而且,章節也分得不夠細,造成重重疊疊的閱讀障礙。如果你是細心慢讀的人,我仍可推薦你這名副其實精神的「食糧」。

另類閱讀


Paul Roberts 只是不厭其詳地講解糧食危機,但在他試圖找尋解決辦法時,從另外一角度,我可以看到「西方先進國家」現代文明的兩大基石:代議政制和資本主義在高度發展後,竟可能帶領我們走向「滅亡」。

超簡化地解釋:Supply chains 主導簡單來說就是 Wal-Mart 模式,經過不斷收購合併,收買、處理農產品的只剩下幾個大企業,他們競爭出最低的收購價,做成農場也要不斷合併,以規模來抵消利潤下降,亦必須加強耕種機械化,減少人力需求。由於機械化,不能再用輪耕,土地加快貧脊,於是超大量使用氮肥。植物病變也趨嚴重,於是不斷施用越來越毒的農藥。植物(動物)形狀要用基因改造來遷就各式機器。最終消費者看似買到平貨,於是出現嚴重浪費和痴肥。

企業只關注營利,這種商業模式看來皆大歡喜,但不知誰是最後「付帳」人?作者找出數據,不少因為利潤計算要長途運輸的食物,食物含有的能量,竟不及運輸消耗的十分一。

那麼議員們為什麼沒用立法、修法來改善種種荒謬的生產模式?其實民主選舉是十分昂貴的玩意,右邊議會候選人四出張羅競選經費,左邊大企業資金雄厚---Bingo!大企業可招聘關鍵的議會中人為受薪董事,可以發動大規模 lobbying 活動,蓋過一切反對聲音。若果農業對你陌生,美國槍會反對槍械管制的橫蠻(其實是相當專業的公關操作),相信你在每次校園屠殺後都看到,連奧巴馬也噤若寒蟬。政府很多業內的檢討委員會,招納了業內的前任高層人員,當委員會修改了有利企業的法案,委員任期后就得到企業「高薪挖角」。在金融界這種「旋轉門」屢見不鮮,最後成就了 08 年的 GFC。一切都衣冠楚楚,在完全合法下進行。

(年輕人應該翻查一下,樓價最高的城市,包括在下居住名列三甲的悉尼,都採用「國際標準」的民主選舉法----所以保障了地產商的霸權。)

人口增長如脫韁野馬,看似成功的糧食增產只是短視效應;已發展國家人民滿足於虛假的現狀;行政機構受制度限制沒能力推行長遠策略。難怪 《Food》沒辦法繪出明日的彩虹,可能只有一次毀滅性的饑荒大災難才能......


Monday, October 6, 2014

肥佬黎是特首 ,不是黑手

網上截圖



回想當年,我是首批,大概也在前五十名受聘於《壹周刊》的員工(職務就在此不贅了)。每日在寫字樓走廊多次碰上黎老闆,作大一點說,可以寫篇「我所認識的肥佬黎」。當然,在個人層面上,除了他的獨裁作風,和聲如鴻鐘外,我半點也不認識他。


有謝於他,加入這份新雜誌,我薪金獲得大幅調整,亦由於仍在草創時期,上班工作就是「頭腦風暴」的開會,間或做些「罐頭」故事,然後就躱在一角打遊戲機,抽煙,吹牛皮。算是風流工一段日子。


那時,黎經常拿出 《USA Tody》 介紹給我們,認定那就是新雜誌要模彷的目標。後來還由林振強想出口號:不求高深,只求傳真。 《USA Today》 是美國最暢銷前排之一的全國性綜合日報,風格就是彩色、簡潔的排版,短小精簡的報導。《壹周刋》最後出來,大致成全了這目標,也一創刋便打響頭炮,嚴重威脅整個傳統的工業(以個人觀點出發,投資鉅大,有當年最專業的團隊,老闆有壯志雄心創業,出來的水平和方向仍與我的想象相去什遠。但那暫時是題外話。)


《壹周刋》的薪金,加上投資的一點斬獲,不久,便抗拒不了存之久遠的遊學夢想,然後便與「我所認識的肥佬黎」分道揚鑣。遊學、移民、奮鬥職場,照顧幼女,之後一段長時間都沒看中文媒體(基本上職業以外的什麼也沒看。)


當我重新拾起《壹周刋》,《蘋果日報》時,它們已由師承 《USA Today》 變成了梅鐸的 News Corp。梅鐸新聞機構媒體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狗仔八卦的 Tabloid,前陣子 《News of The World》 就因嚴重竊聽醜聞而要關門。其二就是毫無保留地支持保守派 (亦拒絕接受人為 Climate change,)即如美國的共和黨和澳洲的自由黨。在美是逢民主黨政策必反,在澳是逢工黨必反。壹傳媒在香港當然是逢中必反了。


其實,傳媒有自身的政治立場屬無可厚非,但黎氏與梅鐸同一鼻孔出氣,對要打擊的對像要全方位出擊,報導極端偏頗,角度嘩眾取寵,而且用詞尖酸刻薄。你可以反對任何特首的政策,但不須用八婆式的謾罵,亦只用一面倒視點,什至純創作的「據接近高層消息指出.....」來中傷。


不過,對於近年(我近年才重看)的壹傳媒出品,只要有新聞系一年級的訓練,都知道它們已萬里遠離應有的新聞操守,只能以政治運動工具來看待。而作為政治宣傳,我認為肥佬黎是一等一的高手。


他說首次染指傳媒搞《壹周刋》是在六四之後,希望為中國民主化盡力。不知是否他深藏的原意,用文字暴露中共惡行還未夠,近年看到的,是他要發動港人的思想改造。


香港人向來不信任中共,九七前的移民潮是最好證明,六四更是這種情緒的催化劑。而當中國人富強了之後,港人由嘲笑阿燦至「榮昇」港燦,自尊更嚴重受損。壹媒體都能捉住這種情緒,用大量報憂不報喜的新聞來醜化中共,更甚是妖化中國人----即蝗蟲。不單是新聞,它更豢養著一班專欄「名家」,除了傳統文字人,更不論行醫的,寫詞的,導演的,同性戀的,做公關的,跑步的,翻譯的,都從 360 度全方位批共。它的讀者,就耳濡目染地由恐共,最終變成仇共。不知當年的肥龍和骨精強是否亦堅決反共,只介紹本地雞而唾棄北姑雞?


若果中共在港的唇舌報,能學到壹仔的十分一,則其輿論強勢就不止倍增了。除了紅色機構和個別熱血擁共分子,哪有人購買文匯、大公報?你要宣傳什麼硬東西,就要附送的軟東西夠專業、夠吸引。你可能不喜歡《蘋果日報》的立場,但數十版包羅萬有的報紙,你怎能不掏腰包?到你被它潛伏洗腦後,你就會大膽走出衣櫃,成為引以自豪的反共、反中成員。(阿爺啊,你每年花天聞數字的維穩費,拔半條牛毛就能搞份專業,一定要專業呀,的免費報來爭取輿論。)


每分報章都曾在網上「賣大包」免費播送,然後又偷偷地紛紛建立 Paywall 。只有《蘋果日報》仍差不多全份可在網上免費閱讀(亦不附廣告。)為了要提高滲透,尤其是年輕的一代,黎老闆可以不賣報紙,轉行「送」免費報紙。此舉在中文媒介選擇少的海外尤其成功。若你是壹傳媒的股東,多謝你,因為肥佬黎請客,你付賬。


由揭露醜惡,至思想改造,肥佬黎可能覺得媒介的功能已發揮殆盡,又是晉級的時間了。最新攻勢,是已昭然若揭的「黑金政治。」說黑金其實是委屈了他,他用私已銭(當然有說是 CIA 的)去支持民眾運動,或者臭味相投的政客並無不妥。不妥的只是不按申報法規接受金錢的議員或機構人物。


在關注佔中問題上,德國總理 Merkel 說要維護香港的言論自由。不知她是敷衍表態支持,還是不了解香港。有壹傳媒潑婦大罵的一天,都證明香港有極高度的言論自由。《主場新聞》關門宣言説老闆生活在白色恐懼中,不要怕小寶寶,阿爺要殺猴警雞的話,你還要排隊哩。


掌握了人心,便操控了政治,這是共產黨曾用過的奪權手段,肥佬黎應該是深明其奧秘。立法會主席在祈求和解佔中運動時,約見的竟不是「佔中三子」、學生領袖,而是肥佬黎和親密戰友李大狀!


肥佬黎不以運動領袖自居,若他在群眾集會上站台,相信不會吸引到熱情的歡呼。但他的內心是滿足的,因為他了解他控制不了他們的揮手,但他能緊牽著他們的心。支持佔中運動的民意可能不足,但反共、反中民意早已被肥佬黎灌溉得花木正濃。


可見,黎氏並非幕後黑手,他已經成為了影子特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