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每人心中都有一座「師奶」山





口味其實沒有高低之分,同性取向差不多,都只是個人喜好。
先舉一個例:有兩個人,不知道年齡、性別、籍貫。一位鍾情歐洲電影,逢法國電影節例必購買全套票;另一位是王晶擁躉。
如果你流落荒島,或者要合資搞生意找伙伴,你會選舉哪位?
上述僅有的個人資料當然幫不到你做出抉擇。除了前者外語能力可能較強,不同的喜好代表不了才能、智慧和個人操守。
不過,就從來沒有人願意承認有「師奶」品味。
香港無線電視的當紅節目,動軋有超過二百萬的觀眾,除去嬰兒、不懂廣東話和不在家的人,那是近乎三分一的市民(當然還有不在算的祖國同胞和海外港人。)當報章上「關機」的喧鬧震天,還是「沈默的大多數」用實際鈕開電視的行動,表達了消費者的意願,再上綱上缐地說,那就是最終民意的反影。
三分之一人囗,那就極其廣泛,不只是「師奶」咁簡單。記得當年英文《南華早報》銷路低,但因其讀者群的質素高,所以廣告商仍爭相下廣告。將無線電視的觀眾群說成無知「師奶」、老弱殘兵,難道廣告客戶的真金白銀從天而降?而無線亦曾試過因收視不佳而腰斬節目,資本主義社會哪有沒有壓力的商業運營。
我早年當股票經紀時,每天電話不停,幾個電腦屏幕不停按,幾個客戶文夾櫃不停翻,是認真的上廁所也行不開。收市後,我總要掉下眼鏡,閉目靜神十五分鐘,才能繼續處理白天積下的文書。這樣的工作,回家後差不多宣佈腦稈死亡,沒頭沒腦的電視也算是個良伴。(幸好,當年女兒小,不看電視,跟她說「低能」的 BB 話也樂得半天。)
簡單易明的電視劇自有其市場功能,所以受歡迎。自我感覺良好的高級知識份子則自命品味高,不屑「勞動人民」的飯後娛樂。其實,他們「衣櫃內」還不是那三分一之一。到某電視節目引起社會效果,他們就有本事跳出來如數家珍地評論一番。早陣子的《盛女》便是一例。
自然,大眾媒體的其一特色是「大眾」,即使不太好看也看,為的是與你的朋輩有共同話題,一起罵、一塊笑也就是其娛樂功能之一。在我家中的電視/電腦上,我主要看英、美電視劇,本土新聞節目;夫人看港、中、韓劇;女兒看日本動畫、美劇和 Youtube,各擁山頭。論娛樂功能我頗滿意,但一家人少了共通話題,也算是美中不足。
當年燃燒腦汁,今天的公職則無甚壓力 (對不起,風涼話),工作令腦細胞衰退,所以娛樂要求就要有點挑戰性。早陣的《盛女》造成話題,原來不看香港電視的我,也得扮恩愛,坐在老妻旁想看過究竟。最後只捱了两集。
我是唸傳播出身的,再學過點美術,做過職業攝影,也搞過電視製作 (雖只是唐人街規模,) 知道業內的半點乾坤,所以對電視、電影的要求跟一般人不同。香港電視我早就不看了,但我不會自命清高,嘲笑二百多萬人的娛樂,衝入你的私人空間叫你關機。



Saturday, November 16, 2013

女副總統/電視劇/民主



自從柏林圍牆倒下,冷戰結束,社會主義集團國家絕大部分都變了色。美利堅式的民主和資本主義成為舉世仰止的模範。

其實,民主和資本主義並非只由森姆叔叔獨家銷售,款式和格局也多如 iPhone 套,只不過全球性新聞渠道,多由美資控制,不管你是歐、亞、非,也被迫戴上美色眼鏡 (Al Jazeera 的冒起算是半股清風) 。

沉醉在美國夢的,不知已否在 GFC 後重新審視其極端資本主義帶來的禍害。其民主議會的運作,又是否會因為最近的「財政上限」鬧劇,而凸顯了其技窮之處?

香港因為電視發牌爭擾,有論者更伸展論點,認為傳统電視業已近夕陽。但西望荷李活,電視業仍在百花競放。單說政治電視劇,早年有無線廣播的 《The West Wing》,我未有看過,但不時看到預告宣傳片,推想那總统是個傳统的王者故事。然后有最近大熱的 《House of Cards》,突破的竟「不是」在電視上收看,而是由互聯網付費下載,然後在電腦(或連上電視)看。製作、發行者是網上租片公司 Netflix。劇集一度是艾美獎大熱,最終幾乎空手而回。「虛銜」得不到,但數周後 Netflix 公佈業績比預估好,股價大升。至於故事,因講及太深入的政府架構、人物錯綜複雜,看了两集便因追不及而放棄了。

我剛看完两季的 HBO出品《 VEEP》,是講述一個滿咀粗口的虛構女副總統的處境單元喜劇。名字化身來自 Vice President。和其他女性當主角的創作差不多,收視不會太出眾,但搞笑、諷刺的能耐,是「高級知識分子」的杯中茶。當全世界的民主鬥士都西望美利堅朝拜時,還是美國本土人看得透徹-------副總統,和其他民意代表一樣,只是個做 Spin 秀的政治小丑。

故事圍繞住副總統和她的一群助手、顧問,如何面對政治風潮、選民;怎樣巴結不同黨派、利益集團;電視鏡頭前老掛著為民請命的面具-------生存就是為了爭取(未來)選票。當中又不時牽涉尷尬私人糾紛。但因為是以喜劇為本,當事人每因笨拙的言行而將事情越弄越糟,笑話頻生。

在笑笑鬧鬧之餘,精闢之處是你可以看見,在超過二百年的冶煉後,美式的民主已變成玩弄民意、選民的把戲,而當中又「科學化」得很,選民只是整個選舉運動中的一個號碼:選票/議席分佈;民意調查百分比;政客電視收視率等等。

至於華盛頓政壇之內是否如此粗口?据路邊社消息,香港的電視圈內,鏡頭前雍容華貴的女明星,多數水銀燈下都是滿口性器官的。亦有新聞片不經意錄得高級官員的「三字經」。如此,則女副總統也不必多禮。記得有句對白,她對助手說:(若我這法案獲得通過),they have to suck my lady’s balls。

回頭又說電視,同是白宮內外的電視劇集。大氣電波廣播的,用最傳统老幼咸宜的方法說故事。有線 HBO 對象是高調點的觀眾群,也因電檢尺度寬鬆,可來個現實的粗口爛舌。至於下載後可靜心品嘗的,就不妨精工細琢,絞盡你的腦汁。

「公仔箱」沒東西看,不如說美式民主能拯救蒼生。


Sunday, November 3, 2013

不算旅遊攝影



對於多數人來說,買下相機(發燒的包括長短火)使用最多的場合應該是旅行時間。其他如生日宴、小兒子學走路等,都由手機取代了。
於是你自己最滿意的攝影作品,極可能是巴黎鐵塔、悉尼歌劇院、西安古城門、威基基沙灘等,跟鄰居張家明的分別不大,至少在題材上。
最近一期《國家地理雜誌》125 周年攝影專號,有瑞士藝術家 Vionnet 在圖片社交網上,捜羅了數百張希臘雅典娜(Parthenon)神殿的照片,大多數都是從同一角度拍攝。他將所有照片重叠一起,變成一幅有反思攝影意義的藝術作品。

年前赴東京短遊後,在此發表了一輯 street photography 性質的圖片,原打算有空再 photoshop 編輯後,會再放出第二、第三部分。但看著看著刊出部分,雖自覺不過不失,但越看越不滿視覺上的老套。
個人對於月曆、旅行社傳單式的風景照興趣不大。自然,好的月曆照片仍須要眼光與技術的配合,但最後還是萬千張女神殿照之一。
曾經擁有過頂尖時裝攝影師 Patrick Demarchelier 較舊的專集 《Fashion Photography》(不知給老妻塞到哪裡),他解釋外景時裝拍攝,要的是當地的陽光、空氣、沙粒和 texture, 不是要刻意放模特兒在景點前(大意。)
旅遊,若你是拍友,是個拋卻日常煩瑣的時空。異國風情,也提供了新鮮的腦袋刺激。但除非你要呈交旅遊報告,實在沒有必要跟著張家明跑。我的東京相片組雖不是標準的女神殿,但也是老樣子的「外國人看日本」。
重新篩選、剪裁。新一輯嘗試從陽光、空氣、沙粒和 texture 中去感覺「一個攝影人在東京」。如果你看後覺得作品差勁沒問題,但第一個反應是:我知這是在某某町、某某寺拍攝的。那我又再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