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5, 2013

性與粗口解剖





(本文有大量露骨粗話,介意者請在此止步)
早前博文談及抽煙扮大人,我自小亦以講粗口為傲。記得六年級時,被同學出賣,在成績表上,班主任寫下有關的操行評語。老媽看後大怒,在我極力否認下,她還說要和老師理論。最終因為忙於會考、升中事宜而不了了之。
英語對滿口器官的語言有 Truck driver's language 的講法。我在鐵路局工作,整天與 Train drivers 為伍, train drivers 的助語詞跟 truck drivers 的不遑多讓。移居西洋,有人進象牙塔讀學位,我則不學無術,但用親吻土地的生活態度,與本土勞動人民靠在一起,在粗話上自有點學貫中西的自滿。年資深厚的「粗口員」在近期的粗口熱潮中,自然心癢難忍,要發表點思歪。
很多人試翻譯 W.T.F. ,但看到的都不甚傳神。如果你說 What is the fuck 就更加不地道了。舉例你吃漢堡包發現異味,打開查看時發現死曱甴,你大叫 What the fuck (is that)! 斯文一點就變成諧音 What the hack! 又或者入得廳堂的 What the hell! 廣東話就等於「有無搞撚錯」。你說公安辦案不公,就指住他鼻孔說:你點做嘢,有無搞撚錯!
又等於若國民教育實行了,雖然老師只是在課堂內按既定指示辦事,但正義化身....噢!應該是正義上身的學生可以站起來,指住老師的鼻孔大罵:屌你老母,顛倒歷史!
中西的粗口,都大量用上性器官和性動作,但其實傳統上的粗口,與性的直接關係並不強烈。此話怎說?
先說中文,看古老的白話文小說,老粗罵人喜說「你爺爺我要教訓你......」「你這龜孫子....」,以至終極的「操你娘!」其實罵者並不想與你娘交合(很可能你娘已不只半老了),他只是想以高於你的輩份來罵你,他操了你娘,就變成你的便宜老豆,等於父親鬧兒子,你只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這種輩分之說,其實正合了千年來孔夫子的君臣、父子教誨。黃仁宇寫了洋洋數十万字的《萬曆十五年》,其實一句「屌你老母」就一言蔽之。
至於簡單如:操你、多九餘、唔撚俾、正笨七等。雖然很多性器官,但其實只取其 Taboo 意義。你罵人:He is a prick (他正撚樣),我相信你腦海中並沒有陽具畫面的出現。很多時,可以用低一檔的 Taboo 來代替,如屎尿屁。
英語中的 F-word 同樣是 Taboo 的應用。性行為和性器官是禁忌,那麼「不正常」的性行為就更禁忌,所以可用cocksucker來罵人,當然有個靚女來做你的 cocksucker 就是恩賜,那原意是指同性戀者,等於罵 such a faggot。
然後是 motherfucker,直譯是「幹媽的人」。以前在香港看西片時,字幕上的翻譯通常是「變態佬」,算是很不錯的意譯。因那是玩弄亂倫這一重量級禁忌。上面兩個都是較極端的用語,比較「常用」的可說 asshole (女皇英語是 arsehole),與屎尿屁是異曲同功,廣東話大概最貼切的是「屎窟鬼」。窟者,洞也。
講粗口,豪邁過張徹的武俠片,其實是男人的專利。中學同班中,有幾個「富色彩」的女生會說「屌你啦」等簡單的粗口。如我前述,只是玩 Taboo 也無不妥。巴辣的女人有時說「你娘我就是不怕你...」目的也是想用輩分壓你。但潑婦罵街,指住男公安說「屌你老母」就好無厘頭。因為怎樣與男公安阿媽磨豆腐,也總不會成為他的便宜老母。
不過,近年有些粗口則越加「性有關」。有個經常向你借錢不還的朋友,又再次向你伸手,你憤怒地拒絕說: Dare you ask me again? Suck my dick! 廣東話就是:重借俾你?含撚啦!此話其實好有語病,如果那位朋友是男的,替你含撚你也不高興(假設你是直的);如果是女的,是否暗示服務過後,你就肯再借貸給她?

「屌你老母」原來無甚 sexual implication,但玩諧音的「料理農務蘭花系」就很粗鄙,好有侮辱女性的 connotation。作為小學女教師,甚至是任何有點自專的女性,也應該羞愧於這幅招牌下活動。


Tuesday, August 20, 2013

相機黃金變爛銅


Light painting 無陰影局部 highlight 效果



有一個從前的同事,雙方都轉了工作,只餘下「臉書」關係。他有志從事攝影工作,所以夜間在工專學習攝影課程。從臉書的圖文,知道他學校還在教授菲林和黑房課程。和他簡單網上聊兩三句,質疑他學校的立場,豈知他已「中了毒」,十分驕傲於菲林和黑房。
作為藝術追求,任何媒介的攝影皆可隨意探索。我個人的最理想攝影風格,就是4X5大底機,加上寶麗來黑白底片。噢,那不是風格,是白日夢。但作為職業訓練,效果的恆定性極其重要,而菲林都快要絕跡市場了。
在大櫃內,放滿了我的大小菲林相機。除了幾部陳舊了的 work horses,有部全新 Nikon FM2 是出國前特意買下的,因為它是「可用上一世」的後備相機。可是,它未發一炮就已經要退役了。
大約十年前有一陣子,財政頗為緊張,幸好碰上個新相識拍友,鍾情於 120 相機,於是大割引了一套哈蘇給他。交收時戀戀不捨,但今天看來,那時最壞的時光------也是最好的時光,否則再躭誤多幾年,又變成櫃內另一昂貴的廢物。
Filter, tripod, magic hour

發燒友有時常爭論菲林與數碼的優劣,日前拍了一照,基本上「沒可能」用菲林拍攝:後街的桃花又到了開放季節(南半球),由於是公共地方,少肥,不甚色彩。拔了一節回家做做攝影練習。突然想起二十年前曾紅極一時的 light brush painting手法。當時硬照廣告攝影引入了電影燈光的 HMI 系統,優點是恆光、日光色溫。但售價/租金都十分昂貴。後來又有小光束式設計,可在全黑下,選擇局部、多角度為主體 paint 上照明。當年的超級器材,今天想上網上找回圖片都什為困難。
HMI: 當年的黃金今天的垃圾

但用數碼機,加上電腦后期,色溫已不再是困惱(尤其我愛黑白)。我架好相機,隨手拿起一支 LED 手電(可惜光束太大),試幾次快門,就有相似的效果。
我的4X5白日夢是發不來了(我的4X5鏡頭已成了紙鎮),但我仍把持著那種精神。若是風景照,三腳架和不同的濾鏡是必備的,在指定的魔幻時光前後,每次外景,都只以一至兩照為目標。

除了好刻意的外景之旅,當然還有隨身寶式的手機攝影,不過家庭照除外,我很少有滿意的作品,相信是拍照時的心理作用。我也看過不少 "iPhotography" 的比賽得獎作品,都似是專家之作。我常想,若這專家拿齊長短火,必然有更多不同角度、視野的出色影像。那些 i-照片,只是替電話商做勢而矣。
我近期較喜愛的手機隨機作



Monday, August 12, 2013

暴亂欲來瘋滿樓

網上圖片


很多年前,剛入讀新聞傳播不久,亦愛上了攝影。有一天下課後,幾位同學提起,不如到旺角拍攝的士罷駛,算是新聞攝影的熱身運動。
誰知還在課後晚飯中,傳來有流氓趁人潮滋事,搶劫和焚燬商店。血氣方剛的我們突然腎上腺素上升,拋碗棄筷,拿齊傢生火速出發。
那是1984 , George Orwell 最著名的預言之年。也是香港中英談判人心惶惶的歲月。
忘記了是去不正事發地點,還是高峰已劇終,到達時只見到警方的衝鋒隊在走動佈防,地面有燒焦雜物而矣,不過對黃毛小子來說,已經是「大場面」了。后來沖晒出大黑白照,套在文書夾的封面自我陶醉。曾幾何時,現雖身居海外,竟又嗅到這種動亂將至的氣味。
管治階層威信低迷;貧富懸殊;年輕一代前景糢糊;民間政治陣營壁壘對立嚴峻;警方執法投鼠忌器;新聞媒體放棄中立,熱切敲打戰鼓.....。社會學研究者能夠列出引起社會動亂的因素,今天的香港是中了多少個 box?
那次暴亂本身與的士罷駛沒有直接因果關係,只是有人騎劫了現場的混亂,趁火打劫。但我相信近年的民間情緒,是與當年相似,且於今尤烈。如果有一天暴亂不幸發生,也沒有人能指責搞活動中的各政黨、政客,有的只是部份人長期挑撥、分化社會。
當年(1992)旅居美國羅省時,適逢發生 Rodney King 引起的種族歧視暴亂。一向被荷里活霓紅燈粉飭太平的 LA,沒有人預計到有這幅度的動蕩。暴亂起於「反迫害」目標,可惜當民眾的狂熱超過了某臨界點,後果就很難預料。除了打、砸、搶,還有是火燒韓人商店。被人惡意對待的種族,轉頭惡意對待其他種族。


我住在廉價黑人埠,雖然离 South-Central LA 的震央頗遠,但仍鎖緊門窗,channel surfing 看著各電視台 “Action News” 直播,可妻子則嚇得幾天不敢出門。搶劫、暴力、縱火、謀殺事件維持了三天,最後要出動國家衛隊和海軍陸戰隊平息。事後結帳,死亡人數五十三,傷者超過二千。
旺角最近的聲討/聲援大集會,就有商戶拉閘關門。假設有天暴亂真的發生,極可能只由鼠輩引發,由搶 iPhone,闖金鋪、炸 ATM,燒 LV 店開始。
然後漫延至不同黨派擁護者的相互毆鬥;有群眾要討「地產霸權」公道而攻擊李氏物業;有人攻擊西環影子政府辦公處;以自由行客人為主的賓館遭縱火;有人以「公器私用」的傳媒為發洩對像;上水火車站水客受集體攻擊.....暴亂傷者中,有不少為中學生,因為他們被鼓勵成改革社會的先鋒。
.....暴亂最後由解放軍.....噢,實在不敢再胡猜下去,政棍們是否知道他們的遊戲有多危險?


Monday, August 5, 2013

袒露靈魂 Before Midnight



《Before》系列由第一部至今已接近二十年。若以香港流行雜誌的「影評」來論,推薦第三集是因為已經看過前兩集,不推薦是因金童玉女主角都老了二十年,女的尤變成大屁股師奶。
我看的理由,是已看過前兩集,第一集至今仍是我的首選愛情電影,第二部印象已糢糊(是時候再次重溫兩片了。)
對上一部看完的愛情電影是 《Silver Linings Playbook》,正如絕大部份的同類電影,為何男/女主角會傾心對方都流於膚淺、交待不清。導演都沒心情建立男女間的基礎,只是想盡快認定意中人後,便可賣弄直教生死與共的大浪漫。
第一集的 《Before Sunrise》,同是作為背囊客的男女主角,邂逅於維也納同遊。這系列電影的最大特色是對白多,情節簡單,甚至可說沒甚情節。在僅有一個共遊的晚上,除了適度的 flirting,都在漫談人生、政治、愛情、文學、和藝術等題目。如果今天荷里活要拍一套背囊客的電影,除了歐陸風景,派對、藥物、和性似是必然的成份。可是 《Sunrise》 就來得有些柏拉圖,套句小說《山楂樹之戀》的宣傳語,是「史上最乾淨的愛情小說」。對我來說,性不性不重要,如果編劇硬要他們來個臨別秋波也無不可。只是在人慾橫流的商業電影叢中,導演要來個鶴立雞群,意境就很與眾不同。(再詳細談下去,就先要翻看了。)
十八年後,男主角 Jesse 終於在第一次婚姻失敗後,與 Celine 結合,並在首次同床下,誕下孿生女兒。故事就發生在一次舉家希臘假期中。當然一如既往,故事也不成故事,只是男女在不停地談話。但你聽不到普通夫妻的柴米油鹽,而是從子女、工作、回憶往日(對方知與不知)的時光中,我們體會到他們的關係與世界觀。那是很立體和很真實的人物。

英語中有 Soul-mate 的說法,要成為靈魂溝通的伴侶,雙方自然要袒露靈魂---Bare your souls。我懷疑有多少愛侶和夫妻能到達靈魂伴侶的境地。之所以電影是尋夢鄉。

其中一段,只是夫婦倆在駕車中對談,鏡頭就在擋風玻璃前向內拍。兩人就這樣談了至少十五分鐘,可我一點也不覺單調沉悶。編劇的功力就在此表露無遺。自從對上的 《Before Sunset》 起,男女主角,Ethan Hawke 和 Julie Delpy 也參與了劇本創作。二人可能已完全融入了角色,即使沒有任何劇情起伏的純對白,二人的演技極其真實、自然,看得觀眾舒服萬分。
至於鏡頭與燈光也看似極其簡約,服裝也像是演員在家中隨意挑來,全片就是沒有美術設計的美術風格。
當然,他們並非完全的神仙伴侶。最後,Celine 因擔心要放棄即將到手的 dream job ,要跟 Jesse 回美國陪伴兒子,雙方發生爭執。也如普通夫妻的口角,他們會找回從前的裂痕來重新發揮。但,相對於我歷年聽到從鄰居夫婦們的口角,那是何等的溫和。溫和,是因為他們建立了堅厚的愛情。
最後,在午夜之前,還是 Jesse 的佻皮剖白,令夫妻和好如初。

噢,Celine 變成大屁股師奶?無錯(不過電影海報是 Photoshop 掉了),但用來表達她經過時間醞釀的愛情,那就更好不過,這是一個真正的女人。有些演員要増磅來投入角色,大屁股就是很不錯的「道具」。電影中的 Jesse 四十一歲了,問任何超過四十歲的男人,即使以純肉體的角度看,瘦削的「超模」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與你共渡超過十多寒暑的愛侶,若仍然恩愛,其實有如熨貼舒服的舊皮靴,你早就「忘記」了她的真正模樣。

#愛在午夜希臘時 #情約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