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了次單車旅行,原來考慮已久想買的運動錄影機 Action Cam,終於加速決定(請不要見笑只是山寨版的山狗)。相機在出發前兩天才送到。沒時間摸索,拍攝過程及後果都不甚滿意。
在旅途中有團友亦有近似設備,當然他的是正版 GoPro。他加裝了外置電池,一天五、六小時的全程,他都半刻鐘不漏地記錄了歷史。對我來說,爬山單車還有些高低跳躍,山高樹低的不同景象,公路單車就只有長途漫漫,半小時前與半小時後的風光也相差無異。難道他回家會坐在電視前重看五小時?
聽到他有次對累得面色蒼白的同伴說,我們得在四十五分鐘內完成路程。我問,我們還有近兩小時呢,不用急。答,我的電池只餘三刻鐘。
相機友碰面,難免談談設備。我的是山寨版,他的差不多是最新、最高級版。說,待他們出 4K 版,我一定升級。我以不足四分一價錢,買來高清 1080,30 fps 已算相當滿意,若能有60 fps 來拍高速 action 則自然更佳。 有1080p ,然後在後期電腦穩定畫面效果後,可能剪裁小了畫面,最後輸出 720 ,仍是 Vimeo 和 Youtube 規格中的高清範圍內。
真要看1080 HD ,即使網速慢一點,也會起格和窒步。 4K 電視機亦如 3D一樣,噱頭高於一切,由於節目內容不夠,相信熱潮也只會曇花一現,未到高峯已劇終。4K 廣播級器材,用業餘技術來拍攝毫不激烈,沒有飛天躍河的業餘運動,也罷。 若攝影機有靈性,你去訪問它,它必說有被姦的感受。
昂貴的 4K 攝影機,還要有高速電腦來處理。在我四年老的 64 bit 電腦,render 兩分鐘,兩級 layers,幾個 transition 效果測試就消掉一晚了。市場在不停推出高級新產品,有餘階級就像吸毒者一樣,對「專業效果」這標語抗拒不了。當你買下 4K 器材,便發覺需要更多硬盤空間,更快晶片和 video card。廠商們都在等著你這頭肥羊。
雖然沒有飛天躍石,但有點「電影語言」和影像效果
前陣子在某流行攝影網看了一博文,說硬照攝影機其實10M像素已夠,即使印相至多大仍清晰無遺。飽受器材至上洗腦的讀者立即群起攻之。
對於周末拍友來說,照片最多是放在臉書上自豪一陣罷了,再熱情一點的,可能放在圖片網如 flickr 上,與同好者切磋一下,和苦候著姍姍來遲的 like。一年下來,若非你有嚴重自戀狂,有多少照片你會印出來掛在牆上。
想不到騎單車和攝影兩興趣可混在一起
有說,若要剪裁,10M 像素就很不夠了。我認為,除非你鍾情正方形,否則你要裁掉超過三分一畫面,那照片本已失敗了。是你走得不夠近,鏡頭選擇錯誤,或原先構圖思考不足 (新聞攝影除外。)裁放大的畫面,跟用長鏡,近攝鏡,或走近拍攝的,整個透視感都完全不同。不只是「放大了」的照片,是不同的照片。不過,時至今天,連入門的相機也差不多 20M 像素的時候,上面的爭論也算枉作小人了。
絕大部分攝影媒介,都靠器材商廣告生存,他們只能多作器材報導才能吸引廠商。那支超級鏡頭有大光圈,那相機一秒能拍多少片幅,A鏡比B鏡少了0.5% 某某偏差等等。 再者,談論某攝影師的思路,某圖輯反映的理念等,對普羅周末攝影者來說,等如票房毒藥。不如 lab test 的數據,白紙黑字,大家有共識,有如看股票報價。
曾有相機黨朋友,在自誇完他的器材如何專業後,又自嘲說,有時叫女伴替他自拍,女伴抱怨根本拿不穩那又大又重的機器。
從前玩攝影,按下快門後便可以抽口事後煙。然後多了電腦,可以玩 Photoshop,按快門只是走了半途。近一年,我轉了主力在 Lightroom, LR 再加 Raw,將攝影的樂趣大大提高。不過,在圖片網上,不時見到有攝影「本土派」,大肆評擊數碼黑房的不夠「純」攝影。我認為是,他們只肯花萬千金元去買專業器材,而推卸懶惰學習電腦技術的借口。
數碼修相從前可能只是個人的喜好,可最近的器材發展,已視電腦後期製作為生產線的最後單元。器材商為了降低鏡頭成本,在某焦距和某光圈範圍內,可能產生的影像質素較低,當你輸出 Jpeg 時,相機內軟件會自動為你改正了影像。當你輸出原汁原味的 Raw 時,可能會對差勁的圖像大吃一驚。你不領會原來廠商預期你會用 Lightroom 來撥亂反正。古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從今,不學數碼修相,你只是半途出家而矣。
數碼修相從前可能只是個人的喜好,可最近的器材發展,已視電腦後期製作為生產線的最後單元。器材商為了降低鏡頭成本,在某焦距和某光圈範圍內,可能產生的影像質素較低,當你輸出 Jpeg 時,相機內軟件會自動為你改正了影像。當你輸出原汁原味的 Raw 時,可能會對差勁的圖像大吃一驚。你不領會原來廠商預期你會用 Lightroom 來撥亂反正。古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從今,不學數碼修相,你只是半途出家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