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報導 Facebook 的 CEO Zuckerberg,正飽受很大股價的壓力。在電影描寫中他有點宅男,也是個整天昏倒在數學方程式中的 Nerd,《Social Network》中角色的他堅持先磨利好產品,爭取最多的用家為目標,賣廣告搵錢為其次。可是公司上了股票市場,創意人就如「一入侯門深似海」,要仰著大股東和基金公司的鼻息。
早在 GFC 前,市埸游資充裕,金股地產永無落日,那時看到有財經評論家,開始質疑股票市埸的實際作用。在傳統金融課本上指出,股票市埸是為企業集資再發展的工具,也是初生產業的奶水,提供創業之資金。很大程度上,雖然股票市埸已經淪為賭場,但其集資功能仍不容忽視。那些論者指出,諸如早期的 Facebook,很多新公司的襁褓,都跳過股市,而是由 Venture Capital 支持,不少投資銀行,就有這類 Venture 探子,嗅嗦著這種投資機會。若能擊中牛眼,那將是數十倍的回報!靠股市集資快如西山落日云云。
Venture Capital 是大買賣,另一個更新的趨勢叫 Social Capital,小市民也可一嚐刀仔鋸大樹的滋味。一些 Crowdfunding 的中介網站,會陳述「車房科學家」的獨特創意 (多是 IT 行業),廣大網友有興趣便可掏腰包 Paypal,然后成為其創業股東。如你能發掘到第二個 Zuckerberg,恭喜你。
如果股市真喪失了集資功能,則它只是一個賭埸,充其量是一個講究學問、手段的賭埸。大小股東下了注,就希望股价能在最短時間內有最大升幅。即使每人每日廿四小時在臉書,若它變不出盈利,你 Zuckerberg 也只是個紙上明星。
作為股票 Trader (想不到理想的中文名,顯然不是投資者,亦覺投機者不什貼切,帶有道德眼鏡),我對澳洲的 Lynas 公司有過一定研究 (曾有英文博文提及),也在股票上進出過多次。她在西澳開採稀土,卻運往馬來西亞新建的,全球最大的稀土提煉廠提煉。摩根士丹利約三年前為她以每股八毛集資數億元,作馬來西亞興建廠房的后期。股价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爭吵中最高升至接近三元,但後來因防污染牌照,以及當地環保團體的挑戰,提煉廠投產期一拖再拖,股價最低跌破六毛。
要研究 Lynas 信誓旦旦,全部生產是否合乎當地污染條例,作為一個 Momentum Trader,我沒有這個耐性。在太多非金融因素干預下,最后我只好將她排於雷達屏外。她多了、少了我這個幾千元的搞矢棍不打緊,但手執上億元股票的機構投資者看不順眼,就能將她的股價從天國拖進地獄。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Paul Krugman 在《End The Depression Now》書內,在談論他的救市建議時,有嘉獎過往盲目放貸機構嫌疑,他指出: ....economics is not a morality play。如果當政者也同意這種認知,可能就是今天資本主義面臨危機的原因。經濟者,經國濟世也。就是研究如何最有效地運用、分配有限的資源。那當然是道德遊戲。
至於在金融市場內鑽洞子牟利的 (如我),則可以說聲「搵食(口者)」。不論當政者的政策道德與否,眼明者也可借機取利。香港人尤其對做實業的商人看低:成衣佬、玩具商。但對鑽洞子的則尊讚為財金高手。
電影 《Pretty Woman》內,企街小姐不了解靚仔財金高手的職業內容,但知道當中涉及要關閉實業,遣散大量僱員時,就覺得這樣賺錢不什道德。
股票市場是資本主義最露骨的表現,它是完全「非道德」的,利潤 (高股價) 就是正確,越多利潤就越正確。血汗勞工、污染、裁員、檯底交易、伐林等,只要是為利潤服務,又不惹起輿論就沒問題。CEO 可挺起胸膛說:我是保障股東利益。
前作介紹過的《23 Big Lies About Free Market Economy》,其中要打破的一道謊言,就是公司不應單以股東利益為經營目標。可是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一樣,都是極其短視的。Short pain for long gain 只是象牙塔內的理論。水能載舟覆丹,現實中,輸掉籌碼的財閥,很快會將公司的短痛變成長痛。Facebook 短期內想不出 Mobile Apps 的營利乾坤;Apple 未有下一項 iMagic 推出市場前,股價有如被大行跟它洗大腸,一瀉千里。
*有興趣澳洲股市者可看本人新寫的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