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15, 2012

「白雪烏鴉」:遲子建與唐德剛的「疫」





歐洲史中经常有提及瘟疫,十四世紀的黑死病,更殺去超過三分一人口。十五世西班牙寻金冒险家,又將病菌帶到南美洲,最后摧毀九成原居民!

虽有說黑死病源頭是蒙古人,但一直好奇,在中國史上又好像沒有這种毁灭性的瘟疫。當發現遲子建的小說「白雪烏鴉」是側寫东北哈尔滨百年前的鼠疫,就立意要看了。



從書的后記中看出作者对事件的迷恋程度。她詳細地收集了当時当地的資料,小至商品广告、马车价格、米市行情。最后更繪制地圖,將故事中小洋楼、各色教堂、客栈、饭馆、妓院、理发店、当铺、药房、鞋铺、糖果店等一一绘到圖上。嚴如 Tim Burton 電影的事前準備,在中文寫作中還是首次聽聞。

可是功夫是花了,卻並未增加書本的可讀性。最大缺點是人物眾多,每有新人出埸就有他詳細的身世歷史,書到中段,我還未搞清誰是主角,也忘記了不少誰跟誰的關係。每人有詳細的背景、生活,自然是「消耗」作者手頭上豐富史料的好方法。但因為人多書薄,那就不夠篇幅來交待人物的思想和感覺。

可能作者有從細瑣和紛亂中表現真實性的冀圖。可我就像 New kid in town,分不清東西南北,覺得因此而減弱了與角色的共鳴。到最后你發現村民的無知;官府的無能;和人間的無奈時,感覺都是相當的樣板。我讀小說不太多,近年所讀多屬歷史(背景)小說,是希望在哭、笑、痴之后,還增進多一點實在知識,在此「
白雪烏鴉」提供的實在不多。

描述中國的瘟疫,反而是我較早閱讀唐德刚的「毛澤東专政始末」,當中描述大躍進的部份時感叹云:

吾人幼年讀國史,從《綱鑑》、《通鑑》讀到「四史」,尤其是在《通鑑》各章節中,史不絕書的什麼某地某年某月「大饑」、「人相食」、「民易子而食」,又是什麼「大蝗」、「大疫」等等刻板式的記載,可說是一覽而過,頭腦裏印象毫無。想不到這種古史上的記載,在現代中國,有時竟能及身而見之。一旦親身體驗之後,再讀古書,往往就有驚心動魄的震撼了。

抗戰期間,筆者於一九三九年高中畢業之後,曾與同班同學三人結伴從湘西的永綏縣,步行往干城縣的所里鎮,參加全國各大學統一招生考試。循傳統的驛道,我們翻越崇山峻嶺南向走去。中途見路旁一木牌,上書「疫病地區,禁止通行」。但是我們這四個外省青年,不認得第二條路,加以年輕,又要趕路,我們就不顧一切的繼續前進,並進入一個有商鋪民居數十家的小鎮。時值盛夏,家家門窗都敞開著。我們竟然發現每家都有死人,有時且不只一個。有的還在半死的狀態中,痛苦的呻吟著。全鎮不見行人,簡直是個鬼城。我們四人大驚,乃加快步伐脫離了該鎮再南行十數里,進入另一熙熙攘攘的小鎮。我們在一小茶館裏探聽前一小鎮的情況,才知道是鼠疫流行。一旦發生,全鎮居民會死光。其中還有個「四口五屍」命案,多出的一個屍體,據說是前晚路過該鎮,借宿的客人。故事真令人毛骨悚然。這才使我體會到古史上所記載的所謂「大疫」的涵義。

治史家短短數言的回憶,我覺得其圖畫來得更具體。當然唐德刚要影射的是大躍進中的大飢荒。除了「大疫」,不如再多抄一段十分生動的「大蝗」,雖不什應題,但可讀性很高:

四年之後,我大學畢業了,又與安徽同鄉七八人,乘輪穿三峽至香溪(王昭君故鄉),「起坡」,再翻山越嶺。穿過河南省,走回安徽去「辦學」。一日清晨,我們正循一條筆直的河南公路步行前進時,忽見前面地平線有一陣煙霧。同行有經驗的路人齊聲說「蝗蟲,蝗蟲」。果然不久這陣蝗蟲竟向我們迎面飛來。始則是零星的先遣部隊,接著便是大批人馬,遮天蓋地而來。那時原是七月盛夏,河南大平原上驕陽似火。可是蝗蟲一來,頓時天昏地暗,日色無光。只見千萬個知了(蟬)大小的肥肥的蝗蟲,圓睜兩個大眼,瑟瑟有聲的撲面飛來,當飛至你面前一兩尺時,乃繞你而過,兩不相撞。那時我們手持竹杖,乃揮舞迎擊。可能由於氣流的關係,蝗蟲千萬,卻十打九空。偶然擊中,則把牠打得粉身碎骨,隊伍小亂。這隊蝗蟲似乎有個總司令。大軍前進之中,如碰到綠油油的農作物(我們所見到的是一片占地數畝的包穀田),總司令一聲令下,萬千小卒,頓時落下,只聽包穀田內一片瑟瑟之聲,群蟲爭食。十餘分鐘之後,似乎又是一聲令下,萬千小卒,立刻起飛,剩下的包穀園,只見斷壁頹垣,一片荒丘。乖乖,此情此景,真是不見不信。我記得蝗蟲起飛之後,還看見一位農村老大娘,手持一臉盆,坐地啼哭。她原先以為敲臉盆,可以嚇走蝗蟲,誰知蝗蟲根本沒有理她呢。

  「他們唱戲給螞蚱哥看,」她哭著向我們訴苦說,「俺叫她螞蚱爺,她還是要吃俺莊稼」……「大蝗,大蝗」,歷史書上的「大蝗」,不親眼看到,怎知是怎麼回事?

有興趣可翻閱我早前談過大躍進大飢荒的The Birth of a Zombie Nation


Monday, June 11, 2012

玩 Xbox 學歷史


俄軍攻抵柏林


我並沒有寫 Xbox review 的資格。原因是:

我一年才玩五至六個 games,是看書、電影、電視、騎單車、攝影、聽音樂后的選擇;而且我玩的是至少超過一年的「老」 game,因為同一產品最少有五成折扣,如選購二手的更是超值;

我打機水平很「入門」所以不玩 Online 以免羞人羞己,所以也沒有搶先機的必要。若要参加什麼比賽,肯定在首輪被淘汰。唏,但我自得其樂。

但還大膽討論 Xbox 遊戲,大概可在看 Mao’s Great Famine, 13 Bankers
和《黄禍》等的讀者面前強充專家。

刚好玩过 Modern Warfare 2 ,一進入Call of Duty-World at War 第一感覺是影像質素的驟降,這點對於搞點電腦影像玩意的我是有些 Turn Off。我明白這是較老的 Title,到完成整個遊戲后也了解到因為「故事」較長,自然畫面要作相應犧牲---也不算太差。到一「入戲」后,較次的畫面就自然被忽略了。

Modern Warfare 2是高科技武器滲透戰,是一條占士邦公式:沙漠、海底、冰山等 Exotic 背景,再加上琳瑯滿目的武器選擇各打一埸。作為 Eyes-Candy 的射擊遊戲當然過癮,但也與占士邦電影一樣,欠缺繞樑三日的回味。

World at War 故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戰埸,一在太平洋的美日對壘;另一是蘇聯紅軍反攻納粹德國。看過電視 Miniseries “The Pacific” 的,會發現兩者不單戰爭埸面、兵器、什至中段接連導言的平面動畫設計也很相近。不過遊戲的優點是可以參與,大殺日本鬼子。大和軍的地道死守,和同歸於盡的自殺式攻擊令玩者心驚肉跳。

我有興趣的是歐東的戰事。作為美國的文化商品 (遊戲、電影、小說),即使是主流的英語歷史書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正義之師,就只有英兵和渡洋而來的美軍。World at War 的歐戰竟然罕有地歌頌了紅軍的反納粹貢獻,為「普羅」歷史調動了平衡。

遊戲陳列的是勝利前的一剎,主要是兵臨 (柏林) 城下的巷戰。在槍林彈雨中不時配搭上俄式革命音樂、軍曲,而中埸引言中的 Graphic Design 也用上熱血沸騰的 Constructivism Style。Xbox 遊戲能給我如此深層感受的,目前僅此而矣。很欣賞遊戲監制的故事大方向,和極細心的「工筆」雕琢。大多數玩者而言根本不會在意,反而來些俄語口音可能令他們反感。

有監於此,遊戲的 Bonus 部份就主流得多了,是「日軍喪屍迷宮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東戰事什少被論及 (好可能正反雙方均非英語系世界),但那實是死人最多,戰況最慘烈戰埸。俄德雙方軍民死亡人數達 2700 萬!也是扭轉德軍實力的戰事。我聽過最好的資料是 Dan Carlin 的 Hardcore History Podcast。這是他個人的 Talk Show,題材由 Trojan War 以至希特勒,簡單英語務求童嫗能解。你可以到他的网頁或 Itune 下載,但那兒只有最近几輯。


歷史癖的好去處


他的 Ghost of the Ostfront 共四集,屬於精選,需要付費。由於歷史因素和軍事宣傳,俄德雙方都視對方不如狗,那將是你看過 、聽過最殘酷,最滅絕人性的戰爭埸面。最后一集俄軍反攻德國,他列為兒童不宜,除了軍事戰火,對平民的姦、殺、虐,中國人看后,他朝「自誇」南京大屠殺的慘烈時,也要大打折扣了。

然后再玩 World at War,自有另番風味(遊戲中的俄軍當然只有正義的一面)。


Tuesday, June 5, 2012

事後諸葛談 Facebook





在我的朋輩中我是第一個有 ADSL, 自組Media Center 連接電視機, 第一個玩 5.1 影院音響,Photoshop 從 V2 已開始在 Mac 機上使用,購物只用滑鼠和 Paypal,半年前收到 Hotmail 的祝賀電郵,感謝我開户已有十年。所以在數碼生活中也算是個先行者,亦有一定見識。

我是 Facebook 九億個使用者之一,我今天才說 Facebook 股票升不高,大家一定笑我事後諸葛。升不高是我預料之內,但跌破底價則有點意外。我當股票經紀時,老板一分析至今我仍覺得命中率相當高:新股跌穿底價的,翻身要望穿秋水。

今天當大明星落難,不少分析家都跳出來,指出 Facebook 的合理價格要比上市價低得多。我不會笑他們事後諸葛,因為「合理價格」很容易推算,任何初級理財人員只要拿到公司財務數據,再推算一下其市埸發展空间和潛力,Bingo,合理價格便跳出來了。倒是經過莊家漫長的「文火」吹噓,尖子股票的市埸價格能比合理價格炒高多少就天曉得了。况且,有能力在媒體上評股的,大概都有本事手持點 FB 股,內心不看好也希望能「割禾靑」賺點快錢,斷沒有喝倒采為自己荷包斗氣。再者若市埸發瘋,真的暴漲起來,事前唱反調豈不更丟人。

我這博誌也有廣告 Banners,但即使我有萬千讀者,若無人 Click 那些廣告,我也不能賺取半分。(Banners 的出現,我竟是提供了免費空间)。可能基於同樣道理,通用汽車要取銷 Facebook 的廣告。吃雲吞麵 (老外吃 Donut)都上載 Facebook 的人,有什么麼衝動要按 GM 的廣告。我女兒時刻查看 facebook,最著緊是多少人 Like 她的照片或說話,根本不會看到螢幕旁的廣告。至於沒廣告的手機版,就更令投資人苦惱。

任何東西在互聯網上突然竄紅的,英文潮語謂之 Turn Viral。 Kony 短片,紐約長跑酷男,自拍松鼠搶鏡頭等,我都是在 Viral 過后的新聞中才發現,也沒興趣重新追看。以年齡來算,我是 Baby Boomer 第二代,應該是購買力最強的其中一群,但我甚少使用 FB 和 Youtube;我看 Youtube 片,第一件事就是取銷廣告。看电視寧願看下載版也不看高清的現埸版,為的是避看廣告。年輕人有些看 Youtube 可能比看電視多,但 Google 重金買下 Youtube 多年,仍未能掌握如何盈利。用戶多未必直接傳譯成利潤高。

有天我上載了一張有 Photoshop 效果的照片上 FB,友人問是否 Instagram 的技術?我說 Instagram 的效果太初階了。他立刻指出,FB 用十億元收購它呢?是的,膚淺的我實在想不通大名鼎鼎的 Instagram 能如何賺錢。